真正的“房奴”主要出现在2007年以后

标签:
房产 |
分类: 地产风云鉴 |
看了以下这篇文章可以知道,中国在2005年甚至2007年前按揭买房者并非真正意味的“房奴”,因为那时候买房子的人大都有经济实力才买,同时房价比现在便宜多了。那时候的买房者大半已经提前还清了贷款。真正的房奴是2007年以后的买房人。
所以,有时候,我开玩笑地对老公说,儿子将来结婚,给他留哪套房子,老公往往不屑地说:不管他,让他自己去赚钱买。有很多生儿子的家长也是这么想的,但看看眼下的房价,这种想法可操作性不强。如果不计算物价和收入上涨的因素,培养儿子到大学,再出国读个硕士回来,已经25岁了吧?刚毕业,年薪有个10万已经不错了,2年后有20万很理想了。要谈恋爱,要生活,能留多少钱下来?现在地段不错的一套市区100平方米的房子要近500万,光首付就200万,如果完全靠自己,存到40岁不知够了没有?那还结什么婚哪?
儿子是建设银行,没办法。我堂兄的儿子曾经谈过1个对象2年多,最后在谈婚论嫁的时候,女方家长的一句房子太小了,男方家长说可以卖了,2人一起还贷款,结果女方就没有下文了,女方就算大他2岁,还是毅然而去。谈笫2个对象的时候,赶紧吸取前面的教训,把小房子卖了成首付,买了套大点离婆家近的房子,关于女方是否要还贷款一句话也不敢讲了,一切男方来,终于年近30的堂侄今年就要结婚了。想想普通工薪供套房子真的是百年大计,他们当年也是灵机一动才想起要买套小房子,我对嫂子说不要一步到位,有多少实力买多大的,才有了如今不菲的首付款(翻了几倍了,当中还有好几年的租金收入)。最有趣的是,房子是上午卖了,下午立刻买进看中的房子,两头都关照好。小房子在静安新城,特别好卖,一挂出售每天就有好多电话过来。
这突然让我想起好友丹璐曾经说过的话来:买房子,当你喜欢的时候,就去买,不要去等。多年前,她购买了浦东樱花坊,她的一个朋友说,你怎么买那里?要买就买永嘉路的房子。那个朋友为了永嘉路的房子,耐心地挣钱,但挣钱的速度永远比不上房子涨价的速度。而丹璐,她经常贷款,后来卖了樱花坊,到处借钱、贷款,购买了4套浦东世纪花园。如今,她卖出任何1套来,都能买进永嘉路。那么多年过去了,那个朋友别说买永嘉路的房子,连现在的樱花坊也买不起了。
转:
“房奴”十年:楼市从刚需到投资再回刚需
2012年2013年01月04日07:56中国经济网
而在他们背后,还有中国银行业第一批个人住房信贷员,他们也见证了中国“房奴”十年。
方凌和项英(化名)都曾是浙江某国有银行个人住房信贷员,但在他们看来,十年前贷款买房者并不应称为“房奴”,他们认为,中国的楼市经历了从刚需到投资热潮,在热潮中才出现了房奴,但目前,楼市正逐渐回归刚需。
1998年以前,中国城镇居民对于解决住房一事基本依赖于“福利分房”,即由工作单位将房屋按行政级别、工龄等条件,分配给职工租住,“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是那个时代的常态。
1998年7月,国务院即发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要求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依照该通知,职工自己购房资金来源除职工工资、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等外,个人住房贷款也被列为其中一项重要来源。
当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关于加大住房信贷投入支持住房建设与消费的通知》,将原来个人住房贷款只能用于购买用公积金建造的自用普通住房的限制,改为可用于自用普通住房,且在利率上提供了优惠。
按照当时政策的要求,首批贷款购房者须付40%首付款,“那时候的人觉得首付款十来万是个天文数字,而且商品房源还很少,多数人也没有购房意识。”项英所在的银行在当年率先推出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但一开始一年才做了两三百笔业务。
据项英回忆,当时杭州最早投身房地产的,就是98年以前给单位造福利房的建筑商,但其所开发的还不是真正的小区,“没有物业概念,有些甚至是独栋的,没有品质可言。”
同时,最初的开发商们还受“福利分房”时代的影响,最常推出的是六七十平米的房源,“90方在当时极为罕见”。项英回忆。
2000年,方凌所在银行成立了专门从事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的“房信部”。
“那时候杭州的房地产市场刚刚起来,一部分人能接受需要贷款买房了。”在该部门成立之初就进入其中工作的方凌表示,大约在2003年前后,人们买房的意识慢慢觉醒了,而开发商们也开始投其所好,开发一些户型较大、品味较好的楼盘。
“在98年买房的人,到了2003年,想换个改善型住房的,就发现自己一转手就赚了不少,领悟了房子的价值。”
2003年,贷款购房热潮开启。当年,刚参加工作两年的钟商就在杭州城西文三路上买了第一套房子。钟商当时是杭州一家本地媒体记者,月薪近万。
他所买的房子面积近140,均价3000元左右,在跟父母借了几万块钱后,钟商付了30%首付。钟商选择了20年期限,每月还贷3000多元,开始其“房奴”生涯。
十年来,钟商每月7号还款,但他并不是认为自己是“房奴”。“每月按期还贷,还款量能接受,压力并不大。”
对钟商来说,还贷让他变得更守时了,他甚至认为房贷还培养了中国一代人的信用观念和理财观念。
十年过去了,方凌已从信贷员升任支行副行长,而项英也成了银行营业个金部经理,他们见证了首批贷款购房者从借款到清贷的历程。在他们看来,十年前的购房主力是30多岁的人,而如今的贷款购房者则出现了两级分化。
他们认为,中国在2005年甚至2007年前按揭买房者并非真正意味的“房奴”。
2004年,“房奴”钟商曾想卖掉其在文三路的首套房,在原价3000元/的基础上,加价500元在中介挂牌一年,竟无人问津。
2005年,该地段二手房报价已达到8000元/左右。2007年,该地段房价远超一万。如今,他所买房子二手房成交价已超过25000元/,与他购房的十年前相比,价格翻了8倍。
从银行数据来看,方凌所在支行共有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12000多笔,其中,2007年前的已经不到2000笔了,且每年都有10几个亿是提前还款。“真正的房奴应该在2007年以后。”
房价在2007年后的涨幅无疑是惊人的。
今年3月,28岁的安徽人李林在杭州拱墅区小河佳苑的一套二手房作为婚房,98平米,总价160万。
“首付42万,贷款30年,人都押给银行了。”相比钟商,李林认为自己是个十足的房奴,每个月6000元的按揭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每个月工资一到卡上就被自动划走了,这种滋味真是难以形容。”
虽然他和妻子的年收入在20万左右,在他看来,接下来的十年将是他人生最痛苦的日子。
“这十年,买房从刚需经历了投资炒房潮,现在又回到刚需和保值的阶段。”方凌认为,整体来看,购房人已经回归刚需,基本是理性购买,纯粹是投资性购房已经很少了。
曾经的温州炒房团团长徐良溪也印证了方凌的话,“到2008年以前,我自己以及帮别人交易过的房量在5000套以上,但现在手里存了没几套了,房价每年上涨30%才有作为商品去买卖的价值。”http://www.qq.com/favicon.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