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英语轻国语的现状早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至2007年底全国小学教育阶段、初中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约为23527.68万人,人数持续呈递增趋势,到2010年这个趋势依旧如高速行驶的火车没有一丝减速的迹象。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一些小学在一年级时便引进了英语学习课本,各大城市的不少幼儿园在孩童幼龄阶段便开始学习英语。夸张点来说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到大学四年毕业,共学习英语6+3+3+4=16年,除去寒暑假计三个月及各种假日计一个月(也就是在假期上各种英语补习的时间不算),在校时间八个月,一周五天,一天两个课时,一课时四十分钟,则一位高中毕业的学生在英语课堂所花费的时间粗略计算最少是167520分钟计2792小时,这么长时间的学习,从付出和收益上来看,是严重浪费的。英语作为目前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中国将英语教育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然而这一战略却走向了极端。导致这一极端的根本原因就是各种学校将英语能力的高低作为一位学生能力高低的其中那个一个标准去评估,而这种英语能力却只是狭隘的通过考试成绩去判断。英语本是我们用于学习交流的工具,暂且不说由于英语消耗国人过多精力导致目前学生国语能力的巨大退步,英语作为学习交流的工具,从小学到高中不堪重负的填鸭式学习,学生根本没有学习英语的环境,只是在卷子上打着ABC,更是抹杀了学生对英语这一语言魅力学习的兴趣。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人的精力本来有限,人的时间本来有限,英语不去交流运用,根本是巨大的浪费。不容否认,中国英语教育也有突出的成绩,格兰多的研究显示,2005年在正规学校学习英语的中国人估计有1.767亿人。2007年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昨日说,中国英语使用者人数将在20年内超过全世界母语为英语的人数。从数据来看,中国在人数方面依旧保持着领先惯例。然而在实际生活当中,学习过英语去长期使用的人又有多少呢。在学习阶段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做题考试测验,重复的参加各种课外补习,获得的是知识的巨大补充吗,收获的是实际能力的巨大提高吗,在工作当中绝大多数人记得只是一些简单的句子和单词,各种语法句型都早已遗忘,那些曾经口口声声说英语在未来有多么重要,都是些屁话。唯一用的最多的只是各种由这些教育专家所设的门槛而已,作为所谓的敲门砖,敲完之后又如何,抛弃丢弃憎恨遗忘。
小学根本没必要将英语列入主科目,应该作为一种课外兴趣去培养。初中及高中的英语占用了学生太多精力,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也是相当严重的,英语能力的判断根本就不该放在学校通过分数的高低去判断,那又要如何去比较呢,为何不通过第三方全国认可的机构去评定呢,就像大学四六级一样。分等级进行,拥有相应能力获得相应能力的证书,想分出更多的层次,将分级稍微细化即可。机构证书的效期通过具体认证去确定,这样你只要有能力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证明你的能力,而不需要在整个学习当中无休止的在英语上浪费时间和各种考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