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舒新
王舒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769
  • 关注人气:30,0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知道慢性病的根源在哪里吗

(2012-04-10 09:55:35)
标签:

健康

分类: 完美与健康
人体体液酸碱平衡是人体的三大基础平衡之一(体温平衡、营养平衡、酸碱平衡)。而现代医学酸碱平衡理论研究结果告诫人们:人体营养平衡受制于体液酸碱平衡!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类健康体液应在PH7.35-7.45之间,呈弱减性,这种状态称为生理上的酸碱平衡。

只有使体液保持酸碱平衡,才能使各项生理机能处于最佳状态。一旦出现偏酸或偏碱状态,就会产生严重的、一系列的危害健康的负面效应。 体液失衡是现代病的元凶癌症、艾滋病和传染病的帮凶。 美国医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雷翁教授称: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80%的慢性疾病都是体液酸化造成的。《酸碱失衡是人类健康新杀手》、《酸碱不平衡,体内百病生》

据中外健康机构连年调查发现,在生活水平较高的大城市里,80%以上的人体液PH值经常处于较低的一端(偏酸),使身体呈现不健康的酸性体质,人体的体液偏酸时,细胞的作用就会变弱,新陈代谢就会减慢,特别是不能很好地吸收营养,导致生理机能衰退、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此时对脏器功会造成危害,时间长了,疾病就会随之而来了。

请看有关人体体液PH值酸化危害性的医学数据:

当人的体液P H处于7.33-7.37时生理机能弱化、免疫力低下:(亚健康)

当人的体液P H处于7.30-7.32时易产生多种疾病;(慢性病患者)

当人的体液P H处于7.25-7.29时会产生重大危险;(重病患者)

当人的体液P H处于7.10-7.24时产生难以恢复的脏器损伤;(病危患者)

当人的体液P H处于6.90-7.09-时就会变成植物人;

当人的体液P H处于6.70-6.85时人就会死亡。

事实上,SARS、癌症病人的PH值在7.07.2之间,我们称这种人的体质为强酸性体质。只有癌症、爱滋、非典、肝炎、或临床危重患者的体液才这样酸。

大多数酸性体质的人并不会酸得这么严重,一般来说体内的P H值仍然是在7.35左右,与偏向7.45的人相比只是偏酸一点(多数处于7.31-7.36之间),但是您可不要小看这零点几甚至零点零几的变化,研究发现:体液长期偏酸(PH7.31-7.36之间),会导致人体血液粘度高,流动性低:血红细胞携氧和养份能力降低:削弱血液微循环的效率,酶促反应效率下降。由此引发许多久治不愈的各种各样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动脉硬化,神经痛、风湿关节痛、肾结石、膀胱结石、肾炎、痛风、糖尿病、脂肪肝、心脏病、经常便秘、神经衰弱,痴呆症、老年骨骼疏松等等。

酸性体质还造成下面病症的产生:加重钙的流失

多种过敏症

男人性无力

女人性冷淡。

女性的皮脂质、汗腺的分泌也受影响.随之皮肤开始呈现过敏,许多皮肤的毛病也接踵而来,如皮肤粗糙、色素沉着、面色暗淡、易生皱纹等等. 皮肤就会过早的衰老。

少年儿童会造成发育不良、智能低下。儿童性早熟、小儿多动症。

中老年人则会因此而引发糖尿病、三高病、 易感冒、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记忆力下降、加速衰老。

特别是青壮年男性,出现身体疲劳、记忆力减退、腰酸腿痛、口臭、早衰、痴胖无缘无故的情绪低沉,甚至性功能低下和勃起功能障碍等,这种情况在白领人士中尤为突出。

晚期患者的癌细胞周围的PH值是6.856.95,偏酸性。日本著名医学博士柳泽文正曾做过一个实验:找100个癌症患者抽血检查,结果100个人的血液,都呈酸性,也就是说这些癌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治疗试验发现:只有体液的PH值正常时,体细胞和免疫细胞才有能力吞噬和消灭癌细胞。

研究发现,人体的PH值每下降0.1个单位,胰岛素的活性就下降30%,从而增加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PH值每下降0.2个单位,心输出量降低30%,人体能PH7.40降至7.00时,人会变为浅昏迷或深错迷,心输出量约降低到40-50%。人体能耐受的最低PH6.90 体液酸碱失衡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是全面而永久的,由此所导致的内源性疾病(即非外来细菌及伤害所导致的疾病)目前都是医学界无法根治,只能靠药物作缓解控制而已。不少人很紧张已经出现疾痛,却从不根究得病的原因,结果往往是已出现的病无法治愈,又因长期大量服用各种药物,因药物毒负作用的积累加重体内酸化或碱化而引发更多更重的疾病从而走入了一个依赖药物而百病缠身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中。由于酸性体液或碱性体质而导致的疾病几乎囊括除细菌感染和外伤的一切疾病,可见对健康的危害何其之大。

  体液偏碱同样使体液酸碱失衡同样危害健康但很少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