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小学生到美国小学生
(2011-03-27 00:23:36)
标签:
教育 |
分类: 他山之石 |
作者: 吴云鹏
我的教育是在中国完成的,由于特殊年代,从小学到初中,基本是放羊教育,即便如此,记忆中的家庭作业,从每日,周末,到假期,家庭作业还是很繁重的,在北美,小学生在临近假期时,老师会主动递减作业,让孩子们过一个快乐假期。记忆中,我似乎从来没有完成过假期的作业,那时的老师也没有严格的要求。
那时是物质亏乏的年代,学校的教育注重课程教育,课外的天性和才能基本被忽视,更不用说启发和发展了,这点与北美的教育有很大的差别。儿时的同学和朋友里,不乏各种“天才”,他们都最终淹没于平凡和普通,如果他们能有一个发展空间,中国的社会将更加多姿多彩。
记忆中,邻居的小伙伴,有好几个在小小年纪,就能做很漂亮的木工,动手能力很强,(在北美,象这样的孩子也不多的) 他们最终被高考“淘汰”。高中同学,也有偏科天赋的,如数学天赋,记忆中,一位同学为了高考,竟然考了三年,数学都是满分,最终园了大学梦。很有意思的是,当年考上大学的同学,现在都当了官,他们的才能和天赋是否适合行政工作就不得而知了。
我是高中时学的英语,也是为了高考学的,对“语言”似乎有特殊的感受能力,英语比中文好学好用,在北美,我才感受到这种跨语言文化的交流能力,从老人到小孩,不同的语言,文化,种族,都能沟通交流,专职的社会工作者不能解决的问题,我这个“老外”能轻松愉快的说服和解决,一位老太太对我说,和你交谈很愉快,几分钟时间,我就感觉好了许多。前段时间,看到一部电影 "KING'S SPEECH",以后有空谈谈语言训练的一段特殊经历。
北美的小学教育,是培养个性的放羊教育,老大在小学时,有“TALENT SHOW”,自编自演,他自导了一个小魔术很受好评,在小学三年级时,他和我当时的老板,分子遗传学家,聊如何作分子遗传研究,从如何提取GENOMIC DNA 到如何分析,竟然谈得一板一眼。
我总觉得人生是一个过程,没有作任何的过度的引导,一切顺其自然。我个人经历,国内没有体能锻炼,在北美的严酷的住院医生训练常感体力不支,让我很羡慕美国同学精力充沛。所以我让老大参加了摔跤队,有专职的教练训练体能,强健的体魄和意志是事业发展的保证。他上了大学后,同学中竟然有在高中就发表多篇高质量的生物医学的文章的,让人觉得“PHD”重读大学本科。人生的发展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第一个学期,收到学校的信,他名列“DEAN'S LIST”。他以后的道路,只能他自己走出来。
老二上小学,课堂上常走神,有一次,在开车的路上,发现他走神,问他有什么想法,他说在做“白日梦”(DAY
DREAM),很有趣而且非常享受。有一天,突然发现裤兜里多了一个小笔记本,上面歪歪扭扭的写了一些想法。原来在学校里,老师发现他走神,找他谈话,他说了白日梦经历,不但不责怪,还提议他把想法记在小笔记本上,也许有不错的发明呢,从此裤兜里多了一个小本。【智陈博士:如何看待孩子的“特点”或“缺点”?这里给出了美国老师/家长处理这个问题的例子,值得中国老师/家长思考。】
上次WALMART举行小发明大赛,老二当即挥笔写了一个“发明”,是一个未来的电磁汽车,可以省了汽油,他和老大进行了严肃的讨论,论证其可行性,只是歪歪扭扭的手写发明交上去后,至今没有下文,大概是太超前了,WALMART不识他的"高科技发明"。
中国是一个人材大国,只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选择过于单一,使得许多美玉淹没于尘土中,现在的应试教育强化了这种单一性。前段时间,某政协委员关于农民后代教育的争论。其实,提供多元化多通道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果有良好的教育,开放公平的社会环境,自由发展的机会,中国出几个盖兹乔布斯应该不难。
转载于:
科学网 博客
网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2525&do=blog&id=425869&from=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