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升初进展记(十八)

(2011-03-08 18:38:56)
标签:

教育

分类: 育儿记

孩子的爸爸总觉得我为孩子小升初关注太多,他说,我们小时候不就是普通的学校出来的吗?也有不少网友认为,我对小升初太疯狂了,对口的公办初中也不错的,为什么非要追求牛孩聚集的名校?

为什么?我也想问自己为什么,其实,我想回答的是,事实上我做得还很不够,因为我看到了很多牛孩的父母是怎么做的,我还不及他们的十分之一。

曾经有位民办初中的校长在小升初的家长会上说:“初中不进民办,高中就进民办。”背景就是,初中是民办好,高中是公办好,如果你初中没去民办初中上学,那么高中你就考不上公办高中了,只能去差的民办高中了。

今天在网上看到了这么一篇文章,一位前年经历了小升初的家长,发出了怎么样的感慨?

 

又是一年小升初(从中考看小升初) 

 

 

09年亲历自己宝贝儿子的小升初,又全程旁观了10年的小升初,11年了,又是一年小升初了。恰逢喵喵开张,我跟儿子请示说在喵喵网上妈妈发帖不用再挨臭鸡蛋了,可以开帖吗?儿子一句开,我就开写了:)
开这个帖子,仅是因为对WW网的那份感恩之心,曾经的我在WW上扫盲,受到太多太多热心的W妈W爸的热心指点,从而得以确立目标和实现目标。不管旺爸是否待见我这个他眼中的“功利心”强的家长之一,我把这个帖子作为给喵喵网的开张志喜了:)
去年小升初基本尘埃落定时有一天偶然间发现还有中考的一片天,上海的10中考那时正如火如荼着,在某个周末很多很多的高中都举行了自主招生的自主考试,疲于赶场的考生和忍痛必须二选一的考生比比皆是,让我懵然间发现上海的中考竟然有这么多的门道,马上颠覆了我原本以为的小升初搞定就可以万事大吉,只要安心跟上学校的节奏,安心等着中考进个市重点即可的想法。那时的我才知道推优和自荐的中考生是有个最低分数线的,如果推优或者自荐成功,那孩子中考时仅需达到那个最低分数线即可入读目标学校,而那个最低分数线与目标学校的零志愿或者一志愿的分数线之间是有四十分左右之差的!推优的比例是7%,儿子所在的学校强手如林,想进7%纯属妄想,就不想了。但他们学校参加自荐的比例很大,成功率也比较高,对于我宝贝儿子这种成绩不是那么特别的稳定,理科又稍微有点优势的孩子来说,仅靠中考裸考保险系数太低了,走自荐的路最少可以给孩子增加一次机会,极大的提高孩子踏入高级别市重点高中的可能性,后来我又了解到提前招生的这批孩子大多是可以直接进高中的特色班的,而裸考进的基本都是进平行班,这是后话了。

转眼就到了10年的中考,那些天我才知道上海竟然有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是上不了高中的,不怕大家笑话,我去年此时的中考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我仅知道我家宝贝儿子的学校每年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市重点高中率,怎么可能想到全上海仅有不到60%的初中毕业生能考上高中,有高中可读呢?10中考后我看过三个印象极深的帖子,有个小姑娘发帖子说考不上高中的话想自杀,她的帖子里的字里行间对于能读高中是那么地向往,那么地渴望,很多家长跟帖安慰她,开解她,后来分数线出来后,她达到民办高中的分数线了,开心地去读了民办的高中,快一年了,我还时时会想到她,不知她在学校里还好吗?那时她信誓旦旦的如果有高中读一定好好学习,现在的她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了吗?还有一个帖子是一位妈妈发的,她的孩子中考考砸了,没希望读高中了,帖子里的字里行间我看到的都是那位妈妈的伤心的眼泪,同是做母亲的,我能体会到她那时的伤心寒心和无望。第三个帖子是位家教老师写的,那位老师带家教的5个孩子所在的学校是城郊结合部的,孩子本身天资都不聪颖,有的某门课程基础很薄弱,老师和这5个孩子虽然尽力了,但孩子都没考进高中。那位老师有一个很伤心的网名,中考前后的那段时间总去论坛写些帖子,替她家教的孩子着急,担心他们的成绩,担心他们的种种,字里行间总是那么沉重。后来我们知道她是位可爱的小白菜,后来她又写了个很经典的世博小白菜趣事的帖子,一扫了往日的阴霾,去年那位老师就去实习了,现在应该是某所中学的老师了,虽然她年纪很轻,但看过帖子的都能在她的帖子里看到她对孩子的浓浓的爱,她一定会是个好老师的:)
今年的1月份,初三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即一模考登场,11中考拉开了序幕,因为身在徐汇,我特别关注了徐汇的一模考成绩,把数据贴在下面: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徐汇区平均分     115          107.4        119.2        79.5        80.1
一般公办初中     111          99.73        109.4        75.22      76.59  
      完中           112.24     104.77       119.48      77.72      78
民办初中           121.8       124.74       137.74      88.11      88.26

            西南位育      122         122           136          88          88
      世外           122.05      123.51      138.7       89.93       89.04
      华育           125.75      137.89      141.40      92.01       94.29

有心的家长可以自己仔细看看上面的数据,分析比较一下。一般公办的孩子能读高中的机会还有多少就清楚了。
还是先转贴几个我在各处看到的数据吧。

华育近三年的中考情况:
2008年:6个班269位学生,92人考入四大名校,50人考入南模,市重点中学上线率为87.35%。
2009年:6个班, 被上海中学正式录取了97人,被其他三大名校(复旦附中、交大附中、华师大二附中)正式录取了18人,  市重点达线率94% 。
2010年:6个班,四大名校117人,南模48人。



2010.3.27  上中425名初试(华育综合排名前100名的参加,其中进上中理科班的10名不用考),其他要通过推优或自招进上中的必须参加这个考试。
2010.4.1上中科技班80名复试+面试(华育25名)。

2010.4.5末有同学接到平行班录取电话,据说这一批是初试的第80-120名(小道消息)
2010.4.6上中科技班录取电话
,没录取的进平行



2010年上中的自主招生,黄浦、长宁、普陀、闸北、杨浦、金山、青浦七个区,总计获得28个自荐名额.

徐汇区52个自荐名额,华育占掉42个;

闵行区11个自荐名额,全被上宝收入囊中;

浦东区7个自荐名额,全被张江收入囊中.


贴了这么多了,各位看官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了:)最近四校都各有动作过了,对于上中对自己的嫡系初中的优惠政策很多人很是愤愤。但不仅仅是上中,复旦、交大不也是如此吗?华二去年不也有了自己的嫡系初中了吗?与其四年初中后中考时才悔之晚矣、后悔莫及,还是小升初前就先看看中考吧。

前面贴了那么多详细的数据,并非想要让华育成为众矢之的,我只是关于华育的数据了解的比较多一点,可以用比较详细的数据说话罢了.
徐汇有华育,杨浦有兰生,闵行有上宝,浦东有张江、交级......如果对于孩子的择校有所期望,家长自己不妨多做做功课:)

在这个帖子里,我还想说的是初中这四年对于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很重要,这四年的孩子有着太多太多的变数.
我知道上海有很多家长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择的,择完幼儿园择小学,但我看了身边很多很多的例子后我敢说,幼儿园和小学的择校虽然有用,但对于孩子来说绝对没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学校有很多一般公办小学出来的孩子,也照样可以在校内样样优秀.但初中四年,恰逢孩子的青春期,有几个家长敢冒险呢?如果在一个好的环境里,周围优秀的孩子比比皆是,这个环境让孩子没有傲气,不敢松懈,使得孩子可以随着团体不断进步.俗话说水涨船高,整个集体的水准高,个人自然会随着提高,但如果在差的环境里孩子想一枝独秀却是需要有极大的清醒度和毅力的.

本帖无意增加小升初的紧张气氛,我只是觉得很多家长很可能像我以前一样,对于很多情况一无所知,所以把自己的所知在这里分享一下罢了.


1、我从来不觉得华育这类学校考得好就是学校和老师特别厉害,很多公办名校里也有许多名师,我的意思是说HY这类学校的整体生源好,这样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发挥,而在有些公办学校,因为生源的问题,加上为了追求均分,老师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去补差。人的精力总归是有限的,你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对好同学所花的心思毕竟少了。简单说吧:同样出一份数学试卷,HY老师出的10道题的难度基本差不多,基本可以针对绝大多数孩子;而在有些学校,老师不得不变成6题简单,4题有一定难度,也就是说,对好孩子来说,同样做10道题,只有4题是有价值的。这是不是也会导致最终的差异呢?
2、HY当然也不是每个孩子都好,多能考上四校。不过这个概率要高一些,毕竟在小学毕业时,孩子们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很明显,换而言之,当时成绩好的也是因为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成绩,学得较多而已。那么,同样是这群家长,当孩子进入初中后,我想他们仍然也会重视孩子的学习的。这一结果是不是又会导致最终的差异呢?
3、从孩子的心理发育来看,初中应该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如果他的同学很好,那么近朱者赤吧,反之,亦然。
还是引用我前面那句话,没有哪个学校的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领,再好的学校也只是提供一个平台,家长的用心+孩子的努力这才是最关键的。如果真的目标只是职高,我还是建议家长没必要纠集,97%的升学率,还不如花时间去做点别的。如果目标是普通高中,甚至四校,我觉得多花点心思在孩子身上吧!这才是最重要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