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闻进步

(2010-11-29 11:50:16)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情随笔

18年前刚从事新闻工作那会儿,不少学长经常会交流经验。

有个名记对我说的话,至今还是耳边回响。

那是晚报的习大记者,他对我这个涉世未深年轻小记说,中国的新闻跟外国不同的。

我问,有什么不同?

他说,比如,一条街上出现了凶杀案,海外的媒体往往会搞个整版头条出现,然后继续追踪报道,做大标题。

那我们呢?

他说,我们顶多在报纸的最边上的角落出现一块豆腐干大小的新闻。

我问,那我们什么事情可以上头条?

他哈哈一笑,比如杨浦大桥今天拧上了一颗螺丝钉。这个如果发生在国外,可能根本也算不得新闻的。

他又说了另一条新闻规律,在我们这里,出现任何灾害,造成人员死伤的,大都是丧事当作喜事办的。

我很吃惊,怎么办法?

比如,我们会把伤亡事件一笔带过,然后用非常激情的笔触去描写领导的指挥,手下的救援如何英勇,最后,再来个表彰大会。大都是这样。我们记者的才能,主要就是如何把丧事的笔法转成喜事的笔法,这很见功夫的。

大致是这么些对话。这在近20年的新闻生涯中,也渐渐感受到了。特别是这次胶州路大火,某报的封面,那张巨照的角度是那些消防水枪的“勇猛”,真是苦心呀!而人员的死伤还没查清,消防部门已经自我表扬了。

什么能报,什么不能报,只一个导向性,就已经把你限制了。

当然,导向性并非不能有,但如果什么东西都用这个帽子盖上了,那记者也就不用做什么新闻了。

有时候想,有的记者编辑为什么年纪轻轻就白发满头,甚至寿命也不长,当然这有很多原因,原因之一是不是经常不得不做违心的发布?

当然,我已经看到历史正在改变。

随着网络的应用,很多事件已经不是光媒体的限制就可以的了。事件的发生,已经有网友把视频传到了网上。年轻的记者,有良知的记者,已经用他们的报道的态度赢得读者和观众的好感。

网络社会,市场经济,是眼球经济,是民心经济。做没人看的媒体,百姓不欣赏的媒体,人们大可以用脚投票。而没有了读者和观众的媒体,自然没有了经济的支柱。

至少我已经看到了很多欣喜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进步,是宽松,是活跃,因为事实上,没什么不可以坦然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