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火灾敲响警钟——市民谈高层消防安全
本报群工部记者
11·15火灾令上海市民十分震惊,十分哀痛。昨天,本报热线接到了不少读者电话,本报记者也采访了一些是市民,听到了关于生命的沉重话题。大家对高层住宅的消防安全表示了极大担忧。同时,也提出了积极建议。
消防器材必须时刻准备(黑体)
“我们的消防员都很英勇,也十分辛苦,但在整个灭火过程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居住在火灾现场附近的卢先生,下午2点15分,就看到了滚滚浓烟,并于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据卢先生介绍,尽管当时马路上乱哄哄,也有不少围观群众,但第一辆消防车下午3点钟才到达火灾现场,而且没有配备云梯,这在他看来未免贻误了最佳灭火时机。
此外,卢先生还在现场看到,一根用来灭火的高压水带,上面竟然有一些破洞在漏水。根据他的常识,高压水带正是借助压力才能让水冲上高楼,达到灭火的目的。如果有破洞,发生漏水,势必无法产生大的水压,灭火效果自然就打了折扣。
消防演习不能再像演戏(黑体)
胶州路市民老王:前不久的11月9日是本市第20届“119消防日”,市应急救援总队举行了10年来规模空前的应急救援演练。据报载:演练共出动应急救援队伍76支,各类救援人员超过千名、救援抢险车过百辆。是本市首次整合资源、动员全市各类专业队伍共同举行的最大规模的救援演习。遗憾的是,上述“最大规模”的演习效果在此次火灾救援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不仅如此,早在2007年8月14日,上海消防部门在在建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曾演习,当时成功扑灭了400米高层火灾。据称,消防部门引进了40多辆德国产的一七式压缩空气泡沫主战消防车,其供水平均高度已达200米,最大供水高度可达375米。
演习时能扑灭400米高层火灾,为何实战中,面对不足100米的胶州路公寓就束手无策?既然我们成功地进行了灾害救援的演习,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那就应该让效果在灾害真正发生时发挥作用,减少损失。演习不是演戏,为了能真正救到人。
消防安全知识亟需普及(黑体)
市民吕先生反映:胶州路公寓大楼火灾发生后,让居于高层的我,有了几分担忧。因为我不清楚楼里的消防栓在哪里,即便知道在哪里,我也不会用;因为需要逃生的话,我不熟悉所住高楼的布局,不知道哪里才是正确的逃生通道;因为我留意到,小区的通道里,常有居民堆放着自行车以及各种杂物,消防门也常被物业锁住,逃生通道并不畅通。申城市民对于消防安全知识如此匮乏,这让我后背发冷。
火灾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吸取教训,注重培养市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扑灭早期火灾的能力和自救能力,社区里、单位里应经常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定期进行消防演习。
消防演习应该全民参与(黑体)
办公室南面正对胶州公寓的市民顾先生昨天向记者描述,他的办公室窗户南面正好看到事故大楼,对整个过程都看得清清楚楚。他认为,防火安全问题更值得研究和重视。电焊工有上岗证,就一定能保证不出事?事情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可以说,上海有95%的高层住宅没有举行过全民性的消防演习。大多数大楼的消防通道门也是打不开的,有不少还堆满了居民的杂物。这些,都成了火灾的致命伤。
顾先生坦言,11月9日,他公司所在大楼进行了一次全员消防演习,写字楼内所有的人都参与。当时,大家都感到,亲自走一遍消防通道,明显心中就多了一份底气。驻该楼顶层的一家德资企业,在进驻写字楼前要求物业提供详尽的逃生数据,对电梯几分钟后可达地面,消防通道的维护等都做了全面考察。事实上,不少高层住户在这方面其实都很欠缺,防患于未然的工作极少考虑。他建议有针对性地组织全员消防演习,年轻人该怎样带领大家逃逸,老年人该如何当机立断,儿童该如何辨别方向。
很多阻燃材料可供选择(黑体)
远大集团节能设计院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比较普及的外立面保温建材分为无机和有机两种,其中有机材料如聚苯板等是最为常用的。这种材料本身可燃性比较高,必须在生产中添加阻燃剂。“一般来说,符合防火要求的保温材料不会对楼房大火推波助澜”。
11·15火灾发生后,市民关心自家的装饰装修材料和家具能否防火。据了解,现在装修市场上有很多阻燃材料可供市民选择,更可以有针对性地做一些防火处理。如在木龙骨表面涂刷两遍防火涂料、在软装修中选用一些有阻燃涂层的布料等,能有效防止室内轰燃。另外,现在有些家具采用阻燃性较高的板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火势快速蔓延,起到防火作用。一旦屋内起火,含有塑料成分的家具燃烧速度会更快,同时释放大量有害气体。相对来说,实木家具的情况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