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进展记(一)
(2010-10-04 10:25:00)
标签:
教育 |
分类: 育儿记 |
孩子今年毕业的1个家长朋友对我说,如果将来孩子在国内上大学,可以考虑中考成绩好的初中,比如兰生,明珠,华育;如果孩子打算在国外上大学的话,未必非要选择这些所谓的牛校的,可以上外语特色的学校,也可以上对口的初中(校风不错就行),业余时间补英语,高中可以上国际高中。
这也是最近我比较有意识地抓孩子英语的原因。
最近看了篇文章,很有启发,这也是我不喜欢张江华育之类的学校的原因。我也庆幸自己的孩子小学阶段没有在明珠之类的牛校,二中心还是挺适合晚熟的儿子的。
一位中国旅美教师说,中国学生在大学阶段被美国学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基础教育。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而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美国教育的聪明就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别简单,比较容易得到感悟,知识也就容易变成智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在高中时期,美国学校培养的是自主学习的习惯。而比较中国,中国的高中是老师填鸭式学习,让学生习惯了依赖。能力、习惯上的差距,让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在大学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哈佛的学生说,在哈佛学习强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炼狱的感觉,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就能够克服了。而中国大学生认为,终于摆脱束缚,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于是,把大多时间用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我们在最该学习的时候断档了。这就注定了,我们的大学生被甩得越来越远。
转一个过来人的经验:在四年级暑假让我们知道了小升初的种种。急赶着辛苦了一年,总算让孩子进入了理想的学校。没有关系,也不上小五,奥数就盯着学而思上一个长期班和决赛辅导班。有时间就让孩子自己琢磨琢磨,竞赛就挑最有含金量的,因为贪多嚼不烂。我们认为,小升初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实力。让孩子定定心心搏有竞争力的竞赛才是正道。不要让各种比赛、信息、关系弄得家长、孩子都心神不宁,劳财伤命。择校也是,适合你孩子的就这么几所。投一到两个私立学校,一个公立特色班就够了。如果都不取,说明你孩子不适合这种竞争,读对口的学校就是了。以后推优,名额分配等机会也不是没有。大家心态放平点。
最近跟浦东小升初的家长们议论了下,初定儿子想投简历的目标:竹园,罗山,控江民办。当然,儿子还有个超级目标,那就是上海NO1牛校。我觉得有目标就好,努力的过程也是得到的过程,没必要太纠结结果如何的。
根据4星老师的要求,今天儿子早起听初三听力300题。他觉得比昨天小课老师家听的简单多了,昨天老师家听的是高三听力,下次老师说要听高考听力了。这些磁带我听了都昏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