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引自《解放日报》2010年3月3日头版
“年销售额2亿元,为何是道坎”——与一位上海民营企业家的对话
编者按:说这个对话很有意思,甚至意味深长,不在于2亿元是道“坎”这个具体的结论,而在于我们扶持民企,要从研究规律着手,才能帮在点子上,扶在“共性”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道“坎”里有哲学。
我们许多同志,对民企也有感情,也想帮民企一把,但却不注意研究民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规律。因为不谙规律,所以我们的帮扶,往往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上,难以解决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因为不研究规律,所以很多同志只长于为民企解决个别的难题,却难以从政策上、机制上化解共性的忧患。其实,民企的生长发展,是有着规律的,这个规律,往往不同于国企,也不同于大中企业。对于民企的扶持,不能停留在相素的感情上,不是停留在表象的感知和直接的体验上,而是既要解剖麻雀,又要兼知共性。总之,要把握规律,才能靠政策、靠规则,从根本上帮助企业。
这个对话,是有一点哲学的。这个哲学,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是”,不是别的,就是规律,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入手,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如果我们天天讲“实事求是”,却忽视了研究规律,就很容易陷入盲目性。我们今天讲做大做强民企也好,做好各项经济工作也好,都应当有一点哲学头脑。只有研究规律,才能推动全局。
本报记者 唐蓓茗
本栏目发表了一组民营企业报道之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这些发展得较好的上海民营企业,年销售额都会靠近2亿元这个数字,而再往上就比较鲜见。
年销售2亿元,难道对民企来说是一道坎?
对此,上海众恒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国强有自己的见解。上海众恒是一家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民营企业,从事大型信息化系统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运维服务,是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作为总经理,顾国强既有商界实战经验,同时又改不了读书人的脾气,喜欢思考琢磨,研究中小企业成长的密码。于是,就“2亿元之坎”,记者和顾国强有了如下对话——
记者:出现这一现象,究竟是巧合,还是规律使然?
顾:诸多因素都决定了大多数区域性的民营企业会在年销售额2亿元之处徘徊,就像股市进行盘整“筑平台”一样。
记者:这与目前民企所处的资金环境有关吗?
顾:当然。目前民间募集千万级资金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商场上一般年资金周转率很难超过8次。我们可以倒过来推算一下:2亿除以8是2500万,也就是说,这样的企业大概需要2500万流动资金,加上固定资产,注册资金就需要三五千万。民营企业融资难,能募到这么多资金的民企很少,这就决定了大多数民企做到年销售额2亿元,就快碰到“天花板”了。
记者: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客观原因?
顾:市场在本地的企业,销售额受到有限的消费群体以及产品本身的生命周期限制。比如电视机,按上海1800万人口算,人均一台电视机使用5年报废,每年生产360万台可以满足需求。假定只允许一家企业生产,则每天产销1万台后市场就饱和了,所以一般民企年销售额2亿元左右已经很不错了。区域型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只有跨出地区,才会有产品的新市场空间,而跨地区经营又会遇到更多的坎。
记者:那又是为什么呢?
顾:目前民企的创业人员大多是因为有某方面技术专长,或因为有行业经验而“下海”经商,没有接受过管理方面的专业训练,他们习惯于像军队那样的上级命令下级的管理模式,而跨地区经营需要条块结合的矩阵式管理。管理能力不足,对民营企业向区域外拓展形成制约。特别是跨区域的上规模的企业管理,其管理深度通常超过四个层级,涉及专业范围的广度也会超过四种,而仅两两组合就会产生16种情况,管理人员需要很高的领悟能力和不断学习能力,目前这样的企业家不多。
企业经营跨区域后也不再是“朋友经济”了,不能光依赖人际关系来开展业务,而需要依靠核心技术、靠品牌来进行市场竞争。对民企来说,业务知识的积累,专业技术的研究,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都需要一个过程,很多企业的经营业绩就会在这个阶段出现增长减速的现象。
记者:企业要发展,内控必须加强。
顾:是的。尤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不能再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而要从“人治”转向“法治”,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对外则公开透明。规章制度是文化的体现,制度的生成、文化的建设不可能一蹶而就,企业会有一个磨合的过程。
记者:民营企业在做到2亿规模时,为什么容易小富即安呢?
顾:企业做得越大,竞争压力也会越大,在不同层级市场上遭遇的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强劲。一年销售2亿元,意味着每月销售额要上千万,而上千万的单项合同准备期在一年以上,况且这样的生意会遭遇地方国企的竞争;至于上亿的合同,则通常会遭遇央企竞争,民企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需要使出吃奶的劲,要超过2亿,确实不易。因为害怕这种越来越大的风险,不少民营企业在做到一定规模后就容易不思进取。
记者:看来,资金、市场、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人才培养、知识积累、信誉、资质等一系列问题互相嵌套,导致了民营企业在业绩2亿元之处的“盘整”。
顾:这个盘整是必要的,民企需要在这里作一下停留以夯实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打得好,企业就能实现突破,登上另一个层级。当然,也要防止一些企业在这里产生“拐点”,业绩掉头向下。
记者:帮民营企业缩短盘整期,尽快做大做强,我们能做什么?
顾:企业规模做大,走全国发展道路,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帮扶就不能只靠一两个职能部门的支持,而需要多方协调配合,并且要有持之以恒不断孵化培育的机制。民企自身则要转变观念,抛弃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加社会责任感和商业诚信的意识。地方上要出大企业,前提是要有土壤基础,同时要培养一批既有胆识又有知识的企业家,建议有关部门改变原来比较单一的项目资金资助和贴息的扶持方式,投入到培训教育等较为根本和长期的方面,借鉴党组织培养在职干部的“党校学习”模式,以此兼顾“鱼”和“渔”的问题。
记者:您还有什么“速效药方”可开?
顾:最“速效”的措施就是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资金难题,有了资金,民营企业才有可能做大做强。要鼓励更多的优秀民营企业上市,对企业而言,这样可以
“无财产担保”获得社会融资。而上市标准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标杆”,要求企业规范、透明。实行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股民监督的监管型融资模式,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改变目前政府扶持企业的项目考核型资金使用方法,具有相当大的参考意义。
【薛老师注】:老公还是很在乎写他们企业的这篇东西的,不仅在自己博客中转贴,还说,“侬也帮我贴上去呀”。不过,我也要摆摆功,这篇东西我改了三处:其一,添加了他们企业是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其二,形容他们的盘整如股市的筑平台。其三,总结出党校培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