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一日游
(2009-10-12 09:29:11)
标签:
校园 |
分类: 心情随笔 |
最近听岩青师姐说她们班级的老同学都去复旦聚会了,呵呵,中文系的师兄师姐们对我们来说也是很亲切的。她说,复旦的燕园已经改变了很多。我正想去看看。
前天,正好有空,我一路思量,是不是到复旦去逛逛?
我这一生,跟复旦的联系很紧密。15岁,来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读书,开始了跟复旦有关的日子。18岁,进入复旦大学学习,一待就是5年。然后,毕业了,进了报社当记者,报社的人据说90%都是复旦出来的,上海的媒体本来就是个复旦帮。身为复旦人,一直为复旦而自豪骄傲。复旦附中55周年大庆的时候,我在晚报看到消息,当天就赶过去看看。结果去晚了,没有遇到过去的老师和同学,因为没有组织,估计我是我们班级唯一去的同学。当时我发现校园跟过去相比,已经面目全非。除了操场和花园没有太大的变化,大楼全新建了,很高档。包括学生宿舍,不再是兵营式的了。复旦大学百年大庆的时候,我带全家去观摩,在熟悉的校园回首拍照,还在食堂里回味大学的滋味。象牙塔的人生当年可以是宁静单调的,但当时的同学都非常单纯可亲。
前天,我笫一站是去复旦附中,找到了我的附中同学建春。这个个子跟我接近,也是超过1米7的女生,现在已经是高二某班的班主任,年级组长了。当年的她,是复旦子弟,性格温婉,端庄。如今见面,感觉她变化不大,身材也保持得很好,更加具有的成熟的风范。而且,发现当老师的人都显得很年轻,每天跟孩子们在一起,真快乐!建春邀请我品尝了附中的食堂,说是现在是被外面的人承包的,因为有外籍同学,所以有了日本和韩国的料理窗口。当天,看到20-30个来自新加坡的同学们到达,原来是过来交流的学生。建春说,近年学校的对外交流活动很多,不像当年。反正每个年级至少有10个名额。当年我们是很少的。
笫二站,我想起了当年生物系同学有几个是留校的,反正很近,就去看看吧!于是就成了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院党委书记的江同学的不速之客。门一敲,看她正在忙。她非常热情地请我坐下,说,我来了她再忙也变成不忙了,哈哈!想3月的时候,她们曾经邀请我江湾校区植树,可惜当时被孩子绊住,没空去,这次真的要好好聊聊了。当即就打电话给同系当年的同学尹同学,我当年的同班同学,来自苏州的钱同学(已经是副院长了)。我们一齐来到光华楼喝茶。多少年没见了,大家肯定比过去老,但大都没有太大的改变,除了增添了不少白发。记得江同学当年来自东北吧,她和尹同学经常到我们寝室找雪梅等同学交流打毛衣的经验。现在的尹同学,主要工作是带实验室的学生,依然是很学生气的感觉,社会上的很多事情都不大知道。
要说我们这届的生物系算是出了不少人物的,比如复星的梁信军,范伟。也有不少同学去了复星创业。而70%左右的学生当年选择了出国。虽然我在生物系学了1年就转系了,但住在她们寝室却时间很长。想起了我的好友林峰,她去美国后再也没有任何消息,谁都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很是惦念。同寝室,只有我和雪梅还在国内。许萍,博士毕业后去了美国某实验室;徐艳和李文洁都在美国。李文洁生了2个混血儿的女儿。她倒是有时候回国的,几年前还到我联洋的家小坐。想起了当年的老师,系主任倪老师当年听说我要转系对我的挽留,还有我们的教导员王琦,都非常亲切。当年转系的学生除了我还有刘同学,刘同学最后读到经济管理系毕业(当年还是全国青春风采大奖赛的冠军),现在在交银施罗德基金工作,住浦东汤臣高尔夫。34岁的时候她笫二次结婚,找到了最适合她的MR
RIGHT,如今除了大儿子,又有了一个混血的孩子。有时候想想,如果不是她有转系的前例,当年的我还想不起来会转系。无所谓好跟不好,这都是命运的安排。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读自己喜欢的最适合自己的东西,确实非常值得的。
江同学有一对龙凤胎,现在已经5年级了。她真是福气好!当年孩子刚出生,她忙得晕头转向,还好家中有老人可以帮忙,使她这几年得以有时间专注事业。尹同学的女儿跟我儿子一样,也是4年级。4-5年级孩子的家长,如今大都在忙小升初,压力重重。而她们没有,这是我最羡慕她们的地方。因为是复旦教工,孩子的教育,从小就是复旦小学,复旦二附中等一条龙服务,这些都是杨浦最优质的公办教育资源。将来进复旦也有优惠政策。所以,她们的孩子顶多外面学个英语口语,剩下的时间就玩兴趣啦,比如画画呀,打球呀,多幸福呀!不像我们的孩子,现在都在全力拼奥数,考星级,搏证书。没想到上海还有这么一个愉快教育的芳草地,真是羡慕!!当年都说留在复旦清贫,但这个福利倒是非常值得的。
复旦近年的招生,据说最火的还是金融等专业,生物现在不是很景气。过去我觉得文史哲应该最冷门的,谁知江同学说现在哲学系变得热门了。为什么?原来开设了国学专业。我很惊讶,国学应该是中文系的专利吧?怎么被哲学系抢走了?想起了我中文系当年的老师骆玉明,他的国学功底深厚,他率领的学悦俱乐部就是以学《论语》《古文观止》等论著著称,面向中小学,如今一票难求。
复旦给了我很多,我想,今后我还是会经常去看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