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版“孟母三迁”

(2008-11-20 15:47:41)
标签:

教育

分类: 育儿记

此文的原型是我的一位博友,她的经历很有代表性,故写了此文探讨——   
    一个妈妈,为了孩子的教育,把家从近200平方米的浦东豪宅搬出来,住进了徐汇区某名校附近的48平方米的旧公房。这一住就是5年,从孩子一年级到五年级毕业。今年,她的儿子以优异成绩考进了上海最有名的初中,她又买进了这家初中边上72平方米的公房,又开始了新的育儿征程。她的经历,真可谓是现代版的“孟母三迁”。
    江女士今年40岁出头,老公在外经商,她除了空余时间帮助老公打理少数生意外,所以时间就扑在儿子的功课上了。虽然家境不错,可以让她当个全职太太,但她本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她的经历深知知识对于这个时代的重要性。早在儿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她就开始胎教;儿子出生以后,她又参考了很多早教的资料,让儿子尽早吸收更多的知识养分。应该说,她是个非常理智和聪明的妈妈。在她的心里,永远有一个关于儿子的“哈佛计划”,她的每一天都在朝个方向努力着。
    虽然房子小,她还是把家里弄得井井有条,安排好家庭教师为儿子课余上课。作为车族,双休日接送儿子去各类教育场所上课是固定性的工作,什么新东方、奥数班,钢琴。儿子没有辜负她的期望,一天天成长着。
    看看她在某个休息天的感触吧——“从早晨七点三十开始,一直到晚上8点半,儿子今天又上了7个小时的课。看着儿子蹦进蹦出的,一会儿兴奋,看见同学了,一会儿又着急,懂事的儿子玩也不安心,总是不停的问我时间,担心下一节课迟到,一会儿又在我旁边嘀咕,说是最后一节英文大课,他不想去,因为人太多,他根本听不见老师在说什么,上课效果不好,一会儿又蜷缩在车子的后座不发出任何声响,我知道儿子累了。我呢?一会儿绣着十字绣,借此努力平复自己的心境,一会儿躺在狭窄的汽车空间里,可又实在是躺着不舒服,一会儿又想眯一会儿觉,可总是进入不了梦乡,一会儿太阳晒很厉害,只能坐在学校马路旁的台阶上,吃着灰,喝着风,有一句,没一句的和同样因为小升初而明显焦虑症的妈妈聊着,我知道我也累了,人累,心更累。看着别的孩子父母同进同出,同来同往,在孩子的人生重要转折点的非常时期,同心协力的询问着,咨询着,打听着,商量着,如何动脑筋,想办法,如何发动关系,动用人脉,而我和儿子显得那么的孤独无待,孤军奋战。”
    2006年,是她和儿子收获的一年。宝贝儿子迈入关键的四年级了。计划中的证书通过努力,统统收入囊中,英文口语银章,金章,语法的一级,二级,钢琴8级,现场小作文鼓励奖,区运动会50米第一名,三项全能第5名,层层筛选加上妈妈和爸爸对他的鼓励,最终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又增加了一份经历,年末的成绩和表现也是节节高,真的让人非常欣慰。
    今年5月底的一天,是她陪儿子初中正式报道的日子,她的儿子不仅从1300名考生中考进了这所被外界神话了的名校,还从120名中,脱颖而出,考进了双语班,英文和日文同时学习7年,7年后也将拥有双语种毕业证书。
    浦东的豪宅5年没人住,她回到这个家去看看的时候,发现里面积了水,也积了灰。非常感慨这5年的日子。
    评论:
    古有:“孟母三迁”,江女士是朋友,亲人口中当之无愧的是现代版的“孟母”。一直以来,她也经常和老公讨论,这样做是否值得,包括他们自己。她说,铁需要打磨,好玉需要雕琢,为了下一代,尽可能的给他们提供好的环境和养分,是我们的责任,责无旁贷、心甘情愿、毫无所求。所以牺牲自己吧!不管结果如何,不管对与错。
    江女士的故事很典型,为了孩子,名校在哪里,就住到哪里。像这样的父母在上海还有很多很多。有的放弃了城郊结合部的别墅,搬到这市中心的小居室,就是为了孩子的教育。
      不过,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父母也是人,正好处于干事业、享受人生的黄金年华,牺牲自己的幸福,为了孩子过5年小房子的生活是否值得?这当中还包括付出的多少心血和劳累?
     应该肯定的是,江女士是令人尊敬和佩服的模范母亲,她所做的很多人都做不到。而培育孩子是个长期的过程,这是一个长跑,不是短跑,短跑成绩好,未必就证明其长跑成绩也好。当别人在休息、玩耍的时候,她的孩子在勤奋用功,牺牲快乐的童年,牺牲居住的条件,换来的成果是否很值得?
    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时候成绩平平的孩子,成大未必不成器。太早拔苗,未必是件好事。教育没有谁对谁错,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所以,希望家长们能够沿着自然的轨迹走下去。最重要的还是一句话:珍惜生命,快乐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