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江苏、浙江回来,关于金融危机影响的一点点思考

(2008-11-12 15:50:35)
标签:

财经

分类: 他山之石

转自安家网:

前几天去外地,和几个公务员和做生意的朋友聊聊,再来安家上看看,观点反差之大让人吃惊。安家一般对经济观点都是偏向悲观的,但我没想到竟然会如此悲观,尤其是一些海外的JY。

说实话,以我亲眼所见,经济的确实在减速,但完全不是危机,更不是崩溃。沿海城市风声鹤唳,内地城市则是热火朝天。两重天啊。

为什么大家的观点差别那么大呢?特别是在国外看中国,和在上海看不一样;在上海看中国和在内地看中国不一样:观点从“马上就要崩溃”到“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到“经济会受到影响”再到“国外的事,跟我们没关系”,就像等高线一样以离开中国内地的距离一样清晰可见。这里面固然有中国的外向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受影响越大这个因素,但我觉得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最主要的因素还是缘于对国家现状的不了解。

 有句话说,每一个强大的实体,起决定意义的都是其内部精密而合理组织架构。我说这轮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会很大,主要的原因是国家还不强大,内部也不够精密和有效,就是基于中国内部的微观环境和架构来说的。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的现状。中国的现状,就是60% -70%左右的人口还是农民,20% 左右的中低端市民,中产人群也不多,5%而已,高端人群最多3KW。大部分人要么没一分正式工作,要么那点工资微薄的可怜,企业也没有形成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产业,基本都还在小打小闹,在自己国家里折腾,级别还太低。换句话说,飓风能够把大树吹断,却无法伤及小草,我们的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根本还没到危机能够实质性影响的地步。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社会效率太低,危机传导不会像美国、日本、欧洲的社会那么有效。换句话说,我们这个国家社会结构的精密程度、有效程度比起欧美、日本差距巨大,所以我们的危机传导时间、影响也差的多,危机传导将停留在“社会阻尼”的汪洋大海中。举2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是一个信用体系效率低下的国家,哪一个公司不是比国外企业多备几倍的运营资金以防客户付款迟缓或者贷款失败(小公司更甚)?我们地方山头主义盛行,一个地方企业,产品就在本地卖,供应商就全是本地的,核心员工也都是本地的,这就局限了其影响也都是本地的。

 如果把经济实体(包括个体经济人)比作多米诺骨片,经济危机就是一片骨牌倒下,砸倒另一片,然后这一片再砸倒另一片,从而引起连锁反应。要让骨牌坍塌停下,要么强制截断骨牌链路,要么塌到一个足够强大的骨牌时,它没有倒,站住了。

西方、日本经过几百的发展,社会活动的效率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就是说它们骨牌之间的距离和角度都是非常精密而恰当的,阻尼极小,反应极快,危机在这样的社会里不仅传导极快,而且还会被放大。

 而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现状是:我们的骨牌大部分还根本没有立起来,根本谈不上“倒下”;勉强立起来的,也根本谈不上角度和距离,而且还各自为战,被人为分开大小不等的几块。连锁反应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很容易就被消磨或截断。

 这其实也是我们到目前为止仍然不能拥有自己的世界知名品牌产品、百年企业的原因。一个世界知名品牌,起决定意义的往往不是其公司内部员工彼此精密无间、效率高超的配合,而是其背后成千上万的供应商有效配合的体系,是一个地区、一个社会运营总效率提升到相应层次的体现:从个体人之间,到公司之间,再到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各社会机构之间运营总效率的提升。我们看看,第三世界能出世界知名品牌吗?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这个。

 我的观点是偏乐观的(我自己认为是客观的,但想到一定会被有些人认为乐观,再加上现在乐观的少,所以自己先给自己定个乐观的基调),我觉得经济最多回落的GDP增速到8.5%附近就会返身向上,时间不会太长, 09年底最多了。

 话再进一步,甚至连次贷危机本土美国,这次都一定不会把自己实体经济折腾到危机的程度,更别说崩溃了。

 几个内地做企业的朋友还是在愁人不好找,问他们营业额降低了吗?回答说没有啊,但是听说经济不好,有可能年底明年要降低吧。消费电子制造配套行业的朋友厂里挨过了今年6月以后,至今仍在满负荷运转,这个月已经加了条线。自己的公司虽然没有可比性,保证明年15%的增长合同已定,应该问题不大吧。

 其实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媒体上这么渲染悲观的气氛?D和ZF这么做是为什么?对内想干什么?对外想表明什么?想通了,就发现机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