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国的高考作文题给我们的启示

(2008-09-03 09:05:51)
标签:

教育

分类: 育儿记
转帖: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他们》近日颇受好评,普遍认为题目出得好,有利于考生的发挥。现转国外高考的作文题,看看他们的出题思路:

2008美国高考作文题

美国西北大学作文题

1、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2、有种理论认为: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是由他们所处的具体的时代创造产生的。照你的看法,伟大人物的产生,是由于所处的环境,还是由于个人的特质?试举出一位人物来支持你的观点。

3、在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总是存在着重大的不同。请说一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并且解释一下它怎么给你或他人带来益处。

4、罗马教皇八世Boniface要求艺术家Giotto放手去画一个完美的圆来证实自己的艺术技巧。什么看似简单的行为能表现你的才能和技巧?怎么去表现?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作文题

1、想像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

2、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上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

3、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壁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作文题

1、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请简要说明。

2、什么是你曾经不得不作出的最困难的决定?你是怎么作的?

3、直至你目前的生活,你的什么具体的成功给了你最大的满足?

2008法国高考作文题

文科:

题1: 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

题2: 对于活体的科学认知是否可能?

题3:评述萨特《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
 
理科:

题1: 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

题2: 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

题3: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

经济社会科:

题1: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

题2: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 ?

题3:评述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一段文字。

2007新加坡高考作文题

1、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

2、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对世界最大的威胁,请评论。

3、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

4、海外留学是一项被高估的经历,你认为呢?

5、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除此没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吗?

6、全球暖化会如何影响今后的政治?

7、外国人对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

8、现在社会里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到底是不是一个实际的追求?

9、讨论一下生活中自我约束的价值。

10、电脑游戏到底是一个多健康的追求?

11、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会一种语言绝对是一项劣势。

12、我们崇拜年轻人而嘲笑老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说明:本人未对上述题目的真实性进行过考证。感觉上与GRE的出题思路比较接近。
根据考题的内容,明显看出出题的思路是有很大区别的。
 从法国高考作文想到的
我读的西方文学理论中,真正让人赞叹,极具想像力、智慧含量和个性风格的理论家大都出身于法国,福珂、巴特、拉康、阿尔杜塞、德里达……法国在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突然为世界喷发了一大批理论家。法国人帮助全世界解释全世界,帮助人类认识自己,让许多人知道:人类可以这样思考,而且可以思考得如此激情,如此深刻,如此贴近现实,如此富于魅力!

为什么会这样?看了法国的高考作文,我清楚了大半。

中国的高考和法国高考的第一个科目都是作文,中国是语文作文,而法国是哲学作文(philo)。当去年中国学生在为“摔了一跤”、“有句话常挂在嘴边”、“提篮春光看妈妈”、“必须跨过这道坎”等题目发挥的时候,法国学生则面对“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

老实说,作为一个文艺学的研究生,我可能对“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比较能发挥,其他的题目也是云里雾里。尤其是休谟的书根本没看过,更是无从下笔。

作文里透露的信息是:思想!你有没有想法?能否进行较为深入的哲学思考?能否对生命,对生存状态,对自由、正义、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据说福珂的书在法国是畅销书,他的理论以艰深出名。国内相关研究者尚且不敢说看懂,然而,在法国却是畅销书。一个民族对有创见的思想的尊敬、推崇、对创新的尊重,真心的喜爱和热切的追捧,而且他们居然也都尝试去看懂这些大部头。原来,他们的高中生都是思考这些问题长大的。我当时看福珂传记的时候有些奇怪,福珂的母亲在他高中的时候就请家教教他康德哲学。我手头有一本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至今还没有勇气看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放松的日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