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后再到上海,直接动因是这些年来一直有不少新去过上海的人,在我耳边念叨上海变化很大,值得一看。
其实这次去上海,看的地方有限,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说不上多么深刻的感受,只能谈一谈大致的印象,这样恐怕难免有不大对头的地方。反正我姑妄言之,博友们也就姑妄听之吧,有不当之处,还请方家多多指教。
17日出发之前从网上查了春节期间上海天气预报,说是19-22日都有雨。可在上海期间,只有21日晚上落了些雨,湿了地面,而当天白天却是晴天,可惜没再去外滩隔岸观一下黄浦江对面的陆家嘴东方明珠,其余的几天全都是阴天,不过气温倒也不是太低,穿毛衣、西服没问题。
与北京相比,上海的空气比较干净,眼镜不会天天蒙一层灰尘,不必老拿到水龙头下面冲洗。这对“四眼先生/女士”们是天大的福音,当然也会减少呼吸道疾病发作。可回到北京,却见小别几天的车上已经布满灰尘,天空中灰蒙蒙的明显不是雾气,想必就是污染物了。在上海,穿着颜色浅一些的衣服,可以稍长时间保持清洁;在北京则不然--我前些年冬天一直穿一件黑皮夹克和棕色羽绒服,去年初冬在办公室两位美女同事的操持下,买了件米黄色的棉衣,淘汰了那两件,说真的确实给本人增添了精神,可过些天就弄得双袖和前摆脏兮兮的,因为北京空气脏,随便到哪里都能蹭上灰尘。怪不得北京这座城市的色调是灰黑色的,而南方如上海、广东则要色彩绚烂一些。
都说上海的交通状况要比北京好许多。这次上海之行因为正值春节假期,就失去了科学抽样的前提。不过,上海市区干道以高架为主(比拓宽道路的优越之处在于减少了房屋拆迁),并且高架桥下面的畅通情况犹如快速路,让人惊奇,一下子看不出来其中蹊跷。那天从复旦邯郸路校区返回城里,一上高架桥遇到了拥堵,到了跟前发现是由于两辆车追尾,其中一个司机还是老者,六七十岁的样子,两人把车移到了路边,看过去不像是大吵大闹,却相当和气。这事要是发生在北京,恐怕早就动手了。
感觉上海人的素质比较高,这高倒不见得是因为学历多高,而是指比较守规矩,比较讲文明礼貌。北京的交通路口,乱穿马路的人多如牛毛,可在上海就如同在日本和欧美国家一样,行人自觉自愿按红绿灯指示行或停,有不少路口人特别多,但仍然没有人胡乱穿行,当然这些闹市路口往往也有交通协管员值勤,可问题是北京不少路口虽然也有协管员甚至警察值勤,可仍然听任一些人不看红绿灯胡乱穿行。
上海的出租车比较守规矩,服务特别规范,没遇到多要钱或少找零钱的情况。印象中上海的出租车都在路上跑,不像北京这样到处停在路边等客,也不清楚是因为人家上海车少还是北京车太多。无论哪个城市,对出租车都少不了一套管理规范,可上海的效果反正比北京要强一些,闹不清是上海的出租车管理部门管理有方,还是出租车司机比较守规矩,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与北京放开私家车政策不同,上海一起限制私家车的发展壮大,一条措施就是号牌拍卖,据出租车司机说目前是四万多元。凭白无故多掏这四万多元,并且号牌仍然难上,就靠这个有效限制了私家车数量的疯狂增长,我怀疑这种措施拿到北京是否真的切实有效。
上海的不少路段,因为较窄,就像国外不少城市一样实行单行线,这也有助于减少拥堵现象。如果北京多搞单行线,我估计会闹得怨声载道,可人家上海人怎么就“认”了呢?
在南京路和人民广场上看到警察和城管开着电瓶车巡逻,一副为人民服务的样子,不像北京的警察和城管,给人一种强烈的凶神恶煞般的执法者形象。
住的方面,即便如南京路这样的繁华地段周围,价格经济的像模像样的小宾馆多得是,因此没有必要非住那些三星级以上的高级宾馆、饭店。在这方面,与北京又有所不同,北京这边的,要么高级、昂贵得让人胆颤心惊,要么简陋得令人难以忍受,而缺少上海那种介乎两者之间的、普通百姓能够承受、乐于接受的中档宾馆。
上海的饮食习惯,就是众所周知的举凡饭菜必加糖。京酱肉丝、鱼香肉丝等都要加糖,不让加糖他们反而感到为难了。对了,这次所住的铁道宾馆的京酱肉丝,竟然连豆皮都没有,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有点儿桔生淮南、淮北的味道?
上海的博物馆,资料服务相当好,比如上海博物馆和鲁迅纪念馆,都准备了足够的彩印图文资料,知识性强,供顾客自由拿取。其中上海博物馆的所有展览,包括字画,都允许拍照,而鲁迅纪念馆则不然。其实,博物馆的展品,都有灯泡照着,拍照根本不用闪光灯,对所摄物品没有什么损害,相反,用了闪光灯,效果反而不如不用。
不多写了,马上有高中同学聚会。回头我再找几张照片点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