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5岁前实现财务自由

(2006-10-09 21:49:11)
分类: 理财
35岁,往往是职业白领的一道槛。除非你能够在这之前实现财务自由。如果你不是运气较好的人,35岁之前没有被提拔,没有突然发迹,那么你至少要为自己提前设计一条财务自由之路。
今天在安家网看到一篇文章,原文如下:
35岁后IT人的忧虑:IT人离开IT还能干什么
今天一位同事(已三十多了),被老板叫到他的办公室去。老总对他说,由于效益不好,公司不再和他续订到期的合同!我看到他很落寞地离去。他前年才结婚,还供着房子,老婆孩子要养,这一下子就失业了,而且又是快过年的时候!我跑去和他道别,他没有说什么,只让我好好干,公司还是大有前途的。
他是一个好人,在技术上决不保密。记得三年前我刚进公司的时候,他正是公司的主力,他对我这个应届毕业生十分关照,只要我不懂的,他一定尽力相告。那时公司的老板也很器重他,可能是正当壮年的时候(还有很多剥削价值)。但自去年开始,公司转向了。NET平台,我们都去研发新技术了,原有的PB老版本程序基本上都由一些老程序员来维护(可能老板想他们年龄不小了,学新技术有些障碍)。公司产品的升级工作进展很快,PB版本的程序越来越少了,我们晚上经常加班,而他由于年龄和家庭的缘故,并不经常加班了。我渐渐地从老板对他的态度的变化——从最早的极为欣赏到一般到渐渐地嫌弃。今年公司的效益不太好,也许正是到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时候了?
上世纪末那会儿,曾有“做IT,35岁就可以退休”的说法,历经沧海这么多年,35岁退休成了童话, 35岁的职业坎儿却无法让众多IT人回避。有人说,可以转为管理,然而管理的一条线就像窄窄的独木桥,又有多少人可以通过呢(据统计平均大约一百个程序员也就只有一两个做管理的机会)?转向传统行业?已经30多了,能再重新来过吗?绝大多数平凡IT人的出路又在哪儿呢?
35岁对于IT人是个坎儿,过了这个年纪基本技术生涯即告终结,这是IT界多数人认可的。所以,也让IT人着实为35岁后的自己生了不少忧虑:IT人离开IT后能干什么?
印象中的IT人都因为职业的缘故而木讷寡言。他们与机器沟通的能力显然优于与人沟通的能力。从机器到人,IT人必须跨过来。
IT业的技术语言过于狭窄。社会却是复杂的。IT人的知识面不够广泛。社会上不需要人人都懂如何设计程序,但IT人却必须要懂社会。
IT内的项目,有些人也有些经验,这些经验性的东西多数是专业性的,个别种类项目的经验能否转化为普遍的社会经验,也确实需要时间。
这些劣势,可以说,凡是地球上的IT人大概都知道。除了IT,要重新换个活法一时还真的玩不转。
但IT人毕竟是IT人。IT是高薪行业,IT人从业几年十几年,一般都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这是IT人比其他行业的人具有的优势。
有了这样的物质基础,我认为,后IT人的关键是要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从技术性思维到社会性思维,从而开创人生事业的第二高峰。
技术性思维是面向机器的、僵硬的、封闭的、单向性的;社会性思维要求是面向常识和社会的、灵活的、开放的、多向综合的。后IT的人士最需要的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思维一转天地宽。后IT人会发现社会比IT里面其实更精彩。
后IT人可以走出来干销售。这个工作富于挑战,而且收入与工作业绩直接挂钩。IT人有很强的技术背景,更擅长发掘产品性能的优缺点,对于IT产品的介绍具有权威性,容易被客户相信。
后IT人可以走出程序迷宫来做培训。IT人在运用某一技术语言上相当精深,另外他们在技术研发中的实战经验,对于学员来说也是相当宝贵的教学资源。
后IT人也可以由直面数字转为面向众人做咨询。成功的咨询师决不会因为年龄而贬值。有过实际项目经验的IT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强,出身IT的人作为咨询师是其他行业人士无法取代的。还可以做老板,做IT活动策划等等。
需要提醒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离开IT,IT人所要做的是不断调整自我,保持对社会的参与激情。阅读一些人际沟通技巧之类的书籍是必要的,还可以参加社会活动,给自己洗洗脑,从以数字中心、个人中心的思维方式转换到以人为中心、社会为中心的模式中。要注意多与人沟通。同时,个人应该尽早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根据新的事业来重新积累,不断升级完善自身的 “软硬件”。

IT人如此,其他人未必不是这样。当我看到不少人到中年的朋友,昔日玫瑰般的脸庞出现了皱纹,头上出现了白发,人也发胖了,但每天生活在紧张之中。紧张什么?害怕自己的位置会被人代替,感到新来大学生对他们的威胁,感到家庭生存的压力,他(她)们无不非常紧张地工作着。
曾经有个美女,她一直很喜欢打扮,服饰是名牌,每天脂粉不断。喜欢和领导打成一片,也总算升到了一官半职。2年没有见她,在我的印象中她一直很漂亮现代。可是最近偶然见到她,发现她胖了,脸上长了不少雀斑(女人经常用粉饼的结果,幸亏我从来不用)。想必是工作忙了压力大了。想想她也应该40多岁的人了,现在可以想像出她退休的时候了。
这种活法,究竟意义有多大呢?
昨天看了金凯平的博客,看了LINDA从一个小秘书成为一名房地产投资大亨的故事,不禁浮想联翩。性格改变命运。她本来可以安稳地做个收入不错的小白领,享受法国男友给她的爱情,然后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太太(她男友对她的保证)。可是她没有接受,她要在还年轻还没有家庭的时候,实现她对自己潜力的挖掘。她这么做了,也成功了,也得到了理解她的人的爱。
有的时候,人是应该不安份一点的。比如金凯平,1989年来到澳洲的时候,只带了1000澳元。但8个月后,他有了正式的澳洲身份。10年以后,他有了很多个亿。他的成功原因很简单,他特别自信,他相信他梦想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15岁的时候,我初中毕业,可以直升一个不错的区重点学校,可是我考虑再三,我放弃了,因为我向往著名的市重点复旦附中。当时有2个可能,中考成功进理想的学校,另外就是没成功,可能连区重点都进不了。我决定冒风险。结果是我成功了,而且破天荒以全校笫一名的成绩。18岁的时候,要高考了,班主任在放学的路上对我说,有个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名额可以让你直升。想想真不错,可以不高考就进大学了。可是我对这个专业不敢兴趣。如果没有努力过就放弃复旦的梦想,我感到自己将来或者会后悔。于是我放弃了直升的机会。后来以全班高考笫一名的成绩进了复旦大学。(要知道,我在这个班级,考过笫25名、笫10名,笫5名,就没考过笫1)。
进了复旦生物系,发现自己还是最喜欢读文科,于是又想转系了。去中文系的时候,别人都说我傻,生物系那么好,怎么转到一个分配不怎么样的系?我觉得我一向热爱文学,职业是一辈子的事情,如果能够跟自己的爱好结合起来,那才是最幸福的事情,职业的好坏是次要的,幸福是最重要的。
工作了,发现自己从实习开始,就非常喜欢经济类新闻。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被调到搞政法新闻的部门,发现没什么兴趣和动力。于是我又跳槽了,到了一家经济类小报。别人说,大报不待去小报,真傻。可是他知道我的幸福吗?没有压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就是个不安份的人。
初中的时候,我写过一首诗,至今能够背出来:我愿意憧憬,尽管是幻想;我愿意放弃,可能是黄金。生活是明天最美,花儿谢了又开......
在采访经济新闻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房地产很有感觉,好像是天生的。
于是就有了投资房产、出租房子的生涯。
快乐我决定。
突然发现我和LINDA在某些方面挺像的。
我不愿意让自己看到,我退休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我希望这是一个迷。
我希望明天又会有更多的可能在等待着我。
感情上,我喜欢谁就爱谁,不管他有没有钱;职业上,我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哪怕要冒一下风险。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吸引我。
我的财务还没达到完全自由的阶段,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肯定能够达到。
过了35岁,收入的多少意义对我来说意义已经不大,而健康更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