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舒新
王舒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769
  • 关注人气:30,0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崇楼市“上有锅盖,下有铁板”的观点

(2006-04-26 15:37:20)
分类: 理财

房子是涨是跌?股市是不是进入了一个上升通道?这几天周围的人开始有了很多的议论。

关注着各种想法,我也是和朋友们一样,在各种信息中判断,寻找商机。

关于房价的判断,我比较推崇蔡为民的文章,摘录如下:

楼市“上有锅盖,下有铁板”!
日期: 2006-02-28 14:59:02

    春节的爆竹声犹在耳际,但对房地产从业人士而言,却丝毫看不到开春的欢颜,更多的是对楼市后续走势的忧虑、不安与彷徨,毕竟,从2006年的一月开始,动摇消费者进场购屋信心的讯息,便有如怒海恶浪,一波胜似一波,使楼市饱受灭顶之灾的威胁!

    房价持续下降,短期内无法逆转
    首先是近期公布的“二手房指数”的重挫。相比较于去5年12月,今年1月二手房指数再跌22点,为1625点,这是从去年5月指数达到最高峰的1714点后,连续8个月的跌势,累计跌幅达近90点,相信2月份的指数会跌破百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跌幅一如既往,以扩张式呈现,即自6月开始,以4-5-5-11-12-16-14-22之点数下降,仅12月份跌势不明显减缓,但一月份却加倍补跌,让人很难不悲观以待,也显示谷底至少在上半年以前不会到来。
    有专家解读:之所以一月二手房指数加速下挫,系春节假期的传统淡季使然,但值得注意的是,自2002~2005年连续4年淡季是不淡的,过年期间排队购屋更是2004、2005年的楼市奇观!更何况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月市场交易量锐减44%;即使二手房指数是以老公房为主要调查对象,基于屋种与房价存在一定程度的连动效应,这种明显的买气落差,仍足可反应市场未来的走势,绝对具有强烈的指标意义。

    2006年宏观调控的政策不松反紧
    此外,税费走向也让投资人忐忑不安。事实上早在岁末年初之际,国家税务总局便已清楚表明要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物业税,并提出将逐步完善房地产相关税费,仅存的悬念是实施时机?征税范围?税率多寡?这对近一年来“持币待购”与“持屋待售”的买卖双方,都形成强烈的买与卖的心理障碍,有意购屋者必然认定房价仍将持续探底,于是宁愿继续观望与等待最佳时机,要买可以,必须是“断头跳水价”。而更多的卖方,则是做好“长期抗战”的实质及心理准备,毕竟,人民币预期升值、通货膨涨压力、上海发展前景….等利好因素,都在使得房屋的持有人除非面临资金链断裂危机,否则不会轻易低价让售;事实上,多数有资金问题的房产投资客,早在去年下半年几乎消耗殆尽,现在存活下来的,基本上资金实力较为雄厚、不急于一时出手的人。要卖可以,“给我一个好价钱”,大有一赌2010年世博商机的味道,这便形成楼市走过2005年下半年一段急跌路之后,现阶段“上有锅盖,下有铁板”的僵持与胶着状态,而这样的态势在上半年应会保持着。

    购房实名制杀伤力十足!
    探究楼市之所以产生如此微妙氛围,主要在于买卖双方心态的转变。在景气畅旺时,投机、投资、置产、自用四种看似截然不同的购屋目的,其实是不好切分的,因为原本买来是准备长期持有的,没想到价位飞涨,使得有些对楼市前景信心不足的小业主,宁愿高价抛售;同样的,在景气低迷、以市价无法顺利出售房屋时,部分资金相对较雄厚及对房地产后势看好的投机、投资者,便会转售为租,在煎熬中等待楼市荣景的来临。
    只是就目前状况来看,持屋待售者恐怕必须继续漫长的等待,因为建设部于2月10日发布2006年工作要点,其中信誓旦旦地表明:将遏制炒房、控制投资规模、稳定住房价格,乃至提出将落实商品房预(销)售合同联机备案和购房实名制等具体方案,严肃查处内部认购、违规促销、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综上所述的主要目的是在导正市场交易秩序。
    至于购房实名制会不会、能不能带来什么样实质的效果,我看并不十分重要,关键是它所发出的警示信号及其带来的市场联想,才真正具有不容漠视的杀伤力! 

还有篇文章是国际房价形势的,可以作为参考:

各国调控措施效果不佳 全球为房价着急

华尔街电讯WSwire.COM ( 日期:2006-04-14 13:32)

    最近几年,全球各地的房地产价格几乎都在攀升,俄罗斯、美国和英国等最具代表性。不断疯涨的房价不仅让很多普通百姓“望房兴叹”,也让zf部门担心,一旦房市泡沫破裂,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进程。那么,各地房价的具体涨幅如何?各国又是如何控制房价的?就此,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莫斯科市中心平均房价达每平方米7257美元

    最近两年,房价上涨最快的当数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那里的房价,几乎每个礼拜都会被刷新。俄房产专家最新预测结果表明,2006年,全俄各地平均房价将上涨25%—30%,莫斯科的涨幅更高,将超过50%。俄不动产市场监测中心4月3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莫斯科的平均房价在过去一周内又上涨了51美元,达到了每平方米2812美元的历史新高。

    俄《独立报》在3月20日一篇题为《莫斯科的房价赶上了欧洲国家水平》的文章中说,莫斯科市中心真可谓“寸土寸金”,那里的平均房价已高达每平方米7257美元。也就是说,市中心一套154平方米的住宅价格竟然高达110万美元,而在个别精品高档楼盘,同样面积的房价甚至达到了300万—500万美元。难怪作者惊叹,莫斯科高得离谱的房价使人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国家购买更大面积的住宅。

    美国房地产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美国历史上罕见的繁荣期,房屋价格上涨的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和所持续时间之长,几乎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最近5年多来,房价的累计涨幅更是超过了50%。

    在欧洲国家中,英国、爱尔兰、西班牙是这几年房价涨得最快的国家。相比之下,比利时布鲁塞尔2001至2005年间,年均10%的涨幅还算“正常”。记者有位朋友在欧盟工作,是爱尔兰籍官员。她一直希望能在家乡都柏林买一套公寓。后来她发现,那里的房子实在涨得太快,根本买不起,就改变主意,于2003年,花13.9万欧元在布鲁塞尔市区买了一套公寓。现在,她的这套房子已经涨到了16万欧元,而都柏林同样的房子,价钱约为33万欧元。

    供需矛盾突出是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各地房价疯涨,专家认为,供需矛盾突出是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连续几年的低利率和股市低迷,也使得游资大量进入房地产业寻求高额回报。

    《独立报》认为,莫斯科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住宅需求剧增,供需矛盾突出。由于俄罗斯已经基本取消由单位向职工无偿提供住房,苏联时期分的房子又已基本老旧,所以,富裕起来的俄罗斯人都想改善住房条件。据统计,2/3的俄罗斯人不满足于现有住房条件,1/4的俄罗斯家庭住房条件较差甚至恶劣。二是莫斯科云集了全俄90%的富翁,年收入8000美元以上的中产阶级占全市人口的30%以上,手头富裕的俄罗斯人将购买住宅作为理财的主要手段。据统计,房地产市场投资回报率高得惊人,是银行平均收益率的7到10倍。此外,主管官员收取巨额回扣也是房价上涨的因素之一。

    在欧洲,整体情况也基本上是“求大于供”。据欧洲一家知名房地产评估公司测算,今后5年内,欧洲房地产市场的平均投资回报率约在6.6%左右,这一数字虽比前几年有所降低,但仍让很多人感到有利可图。

    美国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后,投资股市的资金大量撤出,转投房地产。统计显示,在当年的股市暴跌中,美国家庭损失了近8万亿美元的财富,而与此同时,投资房地产的美国人却获得了2.7万亿美元的收益,这种赚钱效应加上利率下降的推动,促成了几年来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

    如何抑制房价,各国都很头疼

    莫斯科的天价楼盘使得普通百姓只能望楼兴叹,而如何抑制房价也一直是摆在俄zf面前的一道难题。俄总统普京将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当作一项“战略性任务”,深化住房改革进入了他去年提出的三大改革目标。普京强调,2007年,全俄住房建设总面积要比2004年增加1/3,要通过“分期付款”方式发展房地产市场,使普通家庭都买得起房。

    此外,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加强对现房销售和房屋预售的管理,俄zf去年通过了新的《商用房屋建设法》。但新法律出台后“事与愿违”,不仅没有成为抑制房价的灵丹妙药,反而为房价上涨推波助澜。因为新法律的实施使得那些中小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危机,新房建设整体规模因而锐减,导致房市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据统计,与该项新法律出台前相比,目前新房供应量下降了近30%。

    为抑制房价继续疯涨,俄地区发展部部长弗拉基米尔·亚科夫列夫4月5日宣布,zf将加速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力争到2010年使新增建房面积达每年8000万平方米;为防止房地产投机商恶意炒作房价,计划提高对法人购买第二、三套住房的征税水平。

    美国和欧洲调控房地产价格的主要手段还是提高利率。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卸任前的几年里,就一直在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泼冷水。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美联储的多次加息确实已经起到了抑制房市过热的作用,今年2月,全美的新屋销量下滑了10.5%,是近9年来最大的单月降幅。然而,另一方面,美国房价并没有出现相应的下跌,显示市场上普遍的惜售心态。

    而且,在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不管是主管部门、经济学家还是市场分析人士,唱“涨”的声音都明显占优势。这些人认为,即便利率继续上升会导致某些地区的房市出现“泡沫”破裂的现象,但整个房地产市场不会大跌,最有可能的情况是,部分地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整体房市将迎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如此一边倒的声音,有时让人怀疑,他们是否都受到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操纵。

来源:环球时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