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小巷八角楼下水道管体育家家马鼓浪屿老房子的小星佳能 |
分类: 我是驴友 |
陈志华曾说过:世界失去了罗马,就没有了文明;罗马失去了斗兽场,便没有了罗马。
斯言极是!
我喜欢老房子,罗马是我的精神家园之一。我至今还没去过罗马,如有可能,意大利却是我必去的地方,最好能三、两个人一起,最好能去个一个月以上……暂时去不了罗马,我就非常愿意把鼓浪屿当成我心灵的家园,那上面的荒芜,是我永久的财富。
2001年4月的一日,我又一次来到了鼓浪屿,随后写了一篇游记以记之。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又在一个周末飞了过去,周六下午飞回广州,自费游了一次鼓浪屿。鼓浪屿能够安慰我的灵魂,在我身心最为脆弱的时候,能回到我的家园。
家在哪里——在心里。
家是什么呢——能安慰我灵魂的地方。
又去鼓浪屿
也是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也是为了却一桩夙愿,我又应心灵之约,来到了鼓浪屿。
夜色笼罩下的鼓浪屿很美,潮声阵阵,薄雾轻浮,人行其间,仿佛仙境。鼓浪屿的美不在于热闹,而在于寂静;不在于眩目,而在于平淡。这种寂静是热闹过的寂静,这种平淡,是万般灿烂后的复归。
身处其间,慢慢地体会,如醉如痴,我为她而着迷,。
可是,今天我并不想讲岛上闻名暇迩的商业步行街,也不想讲岛上秀丽旖旎的风景,更不想讲岛上特有的民风,还有那首著名的《鼓浪屿之歌》,只想讲讲鼓浪屿的小巷。鼓浪屿的小巷,让我百看不厌,魂牵梦绕。
小巷的感觉,深入我的骨髓与灵魂,注入我的生命,我这辈子都有她的痕迹。
看鼓浪屿的小巷,宜在傍晚,或冬日的残阳里。因为只有在白天到黑夜的转换中,才能看到小巷从有到无,从清晰到模糊,从完美到残缺的过程,才能看到中西合璧的鼓浪屿建筑风格,读出一种生命的尊严、无奈与轮回。小巷里的建筑大如“海天堂构”、“八角楼”,小如“怡园”、“许家园”、“金瓜楼”……虽然衰败,甚至残缺,但还不失为一种精致。这是大美,美的让人心发慌。一丝不苟的细节中,透出小巷的厚重,那种万般历尽、洗尽铅华的质朴,没人能够轻视。
我上次读小巷的时候,是陪一好友的女友去的。那位好友的女友竟为此而忘了逛商场,只是为了小巷,小巷里的建筑,建筑里的主人,建筑里有钢琴的主人,让这位好友的女友痴迷不已,她说,如果可能,她就要嫁一个鼓浪屿的土著。
这样的想法倒也不俗,她也知道鼓浪屿的老房子里住着的是贵族的后裔。
小巷里的灯光依旧把我的身影拉的很长,“八角楼”的小院四周都是黑黑黑黑的墙,寂静中好像有人在走动,踩的木板楼格格做响,废墟里竟能看到灯光!
01-04-19日晚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