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人们预料的,今年的电视上,“选秀”类节目仍然层出不穷。尽管广电总局对这类节目做出了种种限制,《加油,好男儿》、《红楼梦中人》、《快乐男声》等等还是成为一些电视台的主打节目,占据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频道资源。只是同前年《超级女声》的火爆比起来,今年的“选秀”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内部争议不断,观众也议论纷纷,不太买账。比起大洋彼岸的《美国偶像》连播6季仍然保持着极高的收视率和让人羡慕的广告收入,并且不断制造出一批格莱美新人和畅销唱片,我们成功引进的这种新节目形态,似乎又显出了短命的征兆。
我们有时候会很奇怪,国外有些节目为什么有那么长的生命力?且不说50多年历史的《今天》、40来年历史的《60分钟》和30多年历史的《周六夜直播》,就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真人秀”中的佼佼者《幸存者》,也以每年两季的速度播完了第14季。像《美国偶像》这样的节目,几年来也不见什么改版创新,连三个大评委都是常年不变的老面孔,怎么就能温度不减呢?
其实,保持外部形态的稳定性正是美国商业电视中老牌节目的长寿秘诀之一。他们的基本原则是,如果一个节目受到大众喜爱,就要尽可能保持固定的形态,从标识、片头、片花、基本结构到主持人(主角)和剪辑风格,除非万不得已是绝不会随便改动的。对于属于游戏节目的“真人秀”来说,还需要有一个稳定不变的游戏规则。这既是利用观众的观赏习惯,也是照顾观众的观赏习惯,让观众在做出收看选择之前就已经对节目有了一个基本的预期,知道自己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节目,也容易理解其中的各个细节。
当然,一个节目要保持形态长年不变,关键还在于自己内在的实力。那《美国偶像》的实力又在哪里呢?也许我们可以说,作为一个大众参与选拔草根歌星的音乐节目,不论它的创意多么新奇,形式多么新颖,能够保持高质量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音乐方面相当高的专业水准。
在每季《美国偶像》初期的海选阶段,作为一种娱乐元素,确实会展示一些撒狗血式的另类表演。但随着赛程的发展,那些出自民间的选手就表现出越来越高的专业水平。在决赛阶段,每场比赛都要求选手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歌手们的多才多艺和巨大潜力常常令人震惊。从前几季的节目来看,一位选手的外貌、气质和台风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真正的唱功实力,绝对不可能侥幸混进决赛圈里。而那三位大腕音乐制作人评委,尽管因为表现过激受到过媒介和公众的许多非议,但在专业鉴赏和评定方面却是绝不马虎的,也一直得到美国音乐界的首肯。
《美国偶像》专业精神的另一种体现,是它所强调的草根性和互动性。在以专家评判为主产生决赛选手后,节目把最后的评选大权交给了观众,但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专设了免费热线投票电话,短信投票资费和普通短信相同,而且投票仅在节目结束后开放2个小时,这样的制度设计虽然无法完全避免有人在场外拉票,但至少不会让投票变质成一种纯粹金钱较量的游戏(像我们现在有些选秀节目出现的那样)。加上专家在现场和媒体上的评价指导,公众投票的结果几年来好像从来没有太离过谱,这看看那些出线选手后来的成绩就知道了。
“选秀”节目的创新意义就在于它开创了一种适合于电视的互动形式,让观众感觉到是自己在培植、创造自己的明星。一旦节目制作者为了短期效益而忽视节目的专业水准,随便更改规则,弄得观众莫名其妙,并且把反映民意的投票变成一种金钱游戏的时候,它的群众基础也就丧失殆尽。对照我们自己以往的做法,大概不难发现,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选秀”节目长期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