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回大唐老杜
梦回大唐老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086
  • 关注人气:3,1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走西藏11——回到拉萨(图)

(2016-10-19 13:59:23)
标签:

旅游

情感

生活记录

西藏

衣食住行

分类: 旅行摄影

     有朋友在微信上问,怎么感觉和第一次从西藏回来时不同了,变得很安静,也很少提及第二次进藏的事,更没有立即提笔。是的,第二次西藏归来,没有了第一次时那种无法按捺的喜悦和兴奋,除了因为身体上的疲倦,调整“醉氧”状态外,还要忙于工作、生活琐事,但更多的是因为有了对西藏更深入的了解,“西藏以西是西藏”,我需要时间安静,回忆、梳理和沉淀那些天的经历。

    离八月十六日第一次进藏,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便第二次飞进了西藏,为此,有朋友说你这是典型的“藏迷”了,也有朋友开玩笑说,这是“病”的不轻.......但我知道,拉萨的阳光确实温暖人心,阳光不仅能带来热量,还能指引方向,人生最幸福的事:有方向,在路上。

 记得第一次回来在游记用心走西藏11《最忆是西藏》里写过这样的一段:西藏是一个能够把与它有缘分的人的魂魄轻易勾住的地方,来一次,不由分说的就会让你属于它,就会让你无法忘记它。如果说在中國的大地上,还有第二次想去旅行的地方,那一定是大美西藏。一路向南,向西,到乃欣康桑赏冰,到珠峰探营,到玛旁雍措看湖,到岗仁波齐转山,到普兰去偶遇藏羚羊,到扎达土林和古格王朝倾听那远古的呼唤,让它们变成一个个情感的记事结,而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个地理坐标。

    十月初的西藏秋意正浓,如此急迫的心情,在第一次进藏,才一个多月后就第二次飞进西藏,首先是源于一直听老藏们说秋天的西藏,不论是在雨量、云量、风速、阳光、湿度、那一抹西藏黄色的诱惑等等方面,都更适合前往雅鲁藏布江、珠峰,前往冈仁波齐和古格王朝遗址;其次,就是那颗被西藏无限风光吸引住的心,迫不及待,无法停住。

如今,虽然有了青藏铁路,有了便捷的飞机,但要进藏,去西藏,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件大事,而去珠峰、阿里等平均高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地区,就更是一件不小的事了。    

仗着有过一次进藏得到的点滴经验和一颗被强烈吸引着的心,竟然迅速的做出了第二次出发的决定,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准备了出行的简单装备、抗高反等其它常用药品,以及必备的衣物、食品。这里特别要说的是,不要在网上看太多的什么攻略,那基本对于自己没有用,还容易产生一些误导,因为,每个人进藏的时间、物质与身体条件的情况,各有不同。经验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多向老藏们了解情况,他们会给出一个比较客观,且适合你的初步的行动方案。进藏的物质和心理准备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高反的心理准备,尤其显得重要,这一点,是第二次进藏深刻认识到的问题,心得颇多。

    吸取了第一次进藏,在火车上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好,加之一路上看到西藏的什么景色都兴奋,一到拉萨的宾馆,就差点因高反发晕躺倒在床上得教训,为节省时间,这次选择了西藏航空直接飞进西藏,在拉萨做两天的适应性调整。

从北京机场到拉萨贡嘎4.5个小时,几乎在半梦半醒的睡眠休息状态,很幸运一路没有遇上气流颠簸,睁开眼,舷窗外已是西藏特有的蓝天、白云、雪山,“偷偷”拍了张照片,蓝白相间那个美呀,被臧姐微笑的“告诫”到此为止,呵呵,回以一脸抱歉式的微笑。喝完藏航为每位旅客准备好的最后一次饮品:酥油茶,这一点特别显得贴心,系好安全带,听到飞机起落架放下的响声,如果第一次,严格上讲只能说来到拉萨,那么这一次,真的可以说是:回到拉萨,回到阳光之城。

下飞机,有朋友接机,按照西藏迎接客人的礼仪,最特别的就是一条洁白的哈达在等着你。拿起行装连拖带背出了机场,竟然没有一点疲惫和不适的感觉,秋天的拉萨很温暖。  

一夜安睡,没有了第一次进藏夜的失眠难耐,心跳过速、血压异常升高、头疼一个也没有来,只是醒来时有一点口渴,适应的如此之快,出乎意料,难道是喝了一周的正宗红景天,以及睡前一支50%葡萄糖一粒诺迪康的功效?不得而知,但肯定与休息好有最直接的关系。平原的人,到了西藏高反不可避免,而休息的好坏,又决定着高反的强弱,在高原上要想睡得踏实,后半夜不醒,几乎是一种奢望。

    用心走西藏11——回到拉萨(图)

    第二天早上醒来,打开窗,布宫近在眼前。空气异常的清新,还略带了一丝的寒意,竟不知何时下起了小雨,布达拉宫后的山顶上则降下了白白的雪花,这就是西藏的天气,云卷云舒,雨雪随时就来,说走就走。

    早饭,喝完一杯酥油茶后,和很多到拉萨的人一样,随人群再次走在大昭寺旁那熟悉的八廓街的青石板街道上,并补上了第一次来时,未进驻藏大臣衙门参观的遗憾,走出衙门府邸,风停雨住,温暖的拉萨阳光,从云里透出来,洒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温暖在每一个人的心田,走到“玛吉阿米”前,情不自禁合影留念。

    雨后的拉萨,静谧的听到一颗颗虔诚的心声,不分老少,不分男女,不分昼夜,甚至是那些身体残疾的灵魂,他们终日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修行。转经道上诵经、五体投地叩拜,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风雨无阻,永不懈怠,只为解脱轮回。藏族全民信教,信仰真的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他们的心路,指引着他们生活的方向。在刚刚下完雨潮湿的转经路上,男女老少依旧按顺时针朝着一个方向行走,此刻从他们每个人的面貌看上去都是庄严的,甚至有一些孤独,因为漫长的修行路上,只能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而他们又不是孤独的,因为在每一个人的身边,都有着一个个同样虔诚的灵魂,这个民族对信仰的虔诚不得不为之佩服,也许正是有着如此虔诚的信仰,才保持了他们的眼睛里今天依旧纯朴简单,心里今天依旧善良干净吧。

     下午,开始研究一个新近结识的老藏巴敦,帮助设计的西行路线作为参考,因为路途中的天气、路况、高反程度、西藏汽车行驶严格限速等等不确定的因素很多,行程可能随时修改。D1 拉萨-羊湖-卡惹拉冰川-江孜-日喀则;D2 日喀则-拉孜-定日-珠峰;D3 珠峰-岗嘎-佩估措-萨嘎;D4 萨嘎-仲巴-帕羊(沙丘)-霍尔-及乌寺;D5 及乌寺-普兰;D6 普兰-塔尔青(冈仁波齐)—门士-巴尔-扎达;D7 扎达-古格-霍尔-帕羊-仲巴;D8 仲巴-萨嘎-桑桑-拉孜-日喀则;D9 日喀则-扎寺-拉萨 ;途径海拔:羊湖冈巴拉山4998、江孜3977、日喀则3860、卡诺拉冰川5020、定日4300、加唔拉山口5249,珠峰大本营5200、绒布寺5170、佩古措4590、西夏帮马8012、萨嘎4502、帕羊4600、塔尔青4700、冈仁波齐6638、玛旁雍错4588 攸木拉山口5211、嘎拉口4778、愧拉山口5089、突击拉山口4920、札达县3700,古格3889,柏油路土路便道……这青海哥们人好,给讲的很细,心中踏实了很多,毕竟这是一块未知的土地。

拉萨到珠峰再到扎达古格遗址,来回往返近4500公里的路程,这有些出乎意料的遥远。虽然,有些研究属于纸上谈兵,甚至有些研究也是瞎研究,但还是尽量在地图上找到了这些坐标点,并烂背于心,因为,我不想做一个自己去了那些地方,看见了那些高山、湖泊,却连名字都没有记住的行者。

接下来就是让它们变成一个个情感的记事结,而不再只是地图上的地理坐标。又看了一眼气象预报有关日喀则定日县近三日的天气状况,分析着如果幸运,到定日的时间,应该没有风雨,应该能看见珠峰,毕竟这是西行中重要的一站,在你的一生中,可以面对面一睹世界第一高峰8844米珠穆朗玛峰的雄姿,也许就这一次,如可以看到那如生命之火般飘过的“珠峰旗云”,看到“日照金山”的灿烂辉煌,那就是太幸运的事了,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对有关的天文地理,尽量做到知彼知己,心中有数,不留遗憾。

 傍晚,拉萨的朋友告知,车辆司机兼向导已确定好,并准备好了氧气瓶以防不测,西行的边防证也已经西藏边防总队审批下来了,在西藏想去日喀则地区、珠峰地区、阿里地区及亚东等边境口岸,没有边防证无法前往,任凭你拿什么身份证护照驾驶本等等都不好使,似乎是万事俱备了。

     就这样,“回到了拉萨,回到了布达拉宫,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颠把我的魂唤醒”……郑钧的歌曲再次回响在耳旁。 2016101(藏历初一农历初一)雨后的天空越发的湛蓝,白云也越发的洁白,来到布达拉宫广场向所有的亲人和朋友们,祝国庆佳节快乐吉祥!其实,隔山隔水并不遥远,来吧,不要让你的西藏行只停留在梦里,缺氧不可怕,你缺的只是实现梦想的行动和决心,卸下心灵所有的负累,用心来静静地感受这座阳光之城带给你的静谧祥和。扎西德勒!

 

              用心走西藏11——回到拉萨(图)

              用心走西藏11——回到拉萨(图) 

 
用心走西藏11——回到拉萨(图)
用心走西藏11——回到拉萨(图)

用心走西藏11——回到拉萨(图)
用心走西藏11——回到拉萨(图)
用心走西藏11——回到拉萨(图)
用心走西藏11——回到拉萨(图)
用心走西藏11——回到拉萨(图)
用心走西藏11——回到拉萨(图)
用心走西藏11——回到拉萨(图)

                                                       用心走西藏12

                                                          2016\10\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