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走西藏8—没到大昭寺八廓街就等于没来拉萨(图)

标签:
旅游生活记录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旅行摄影 |
座落在拉萨中心的大昭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信徒们认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它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佛殿、文殊菩萨殿、观音菩萨殿、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文成公主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内拥有各种精美珍贵的木雕、壁画和唐卡,而且很多在西藏众多的寺院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拉萨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精神家园和社会生活层面的。
有关大昭寺的传说很多,据传说,松赞干布修建大昭寺时,几次均遭水淹,文成公主解释说,整个青藏高原是个仰卧的罗刹女。这个魔女呈人形,头朝东,腿朝西仰卧臂,大昭寺所在的卧塘湖,正好是罗刹女的心脏,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认为建大昭寺必须填湖建寺,首先要把魔女的心脏给镇住,文成公主还同时推荐了另外十二个小寺院在边远地区,镇住魔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为此,共建了十三座寺院。按照文成公主所选的位置,建寺首先要填湖,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依靠山羊背驮着装着沙和土的袋子,把这个湖泊给填平了,为大昭寺的修建奠定了基础。
为了纪念山羊功绩,佛殿最初命名“惹萨”,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地”为“萨”, 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后改称称“觉康”(佛堂),而大昭寺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
其实,拉萨这两个字也是从大昭寺演变而来的。最早拉萨不叫拉萨,古文书上都是“惹萨”。后来因为在这里修建了这样神圣的佛殿,里面供奉了佛祖像,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圣信徒,都认为这个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称拉萨,因为,在藏语里“拉”是佛的意思,拉萨即为佛地。
大昭寺内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的珍贵,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据说佛像和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据记载,世上只有3尊释迦牟尼等身佛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临终前,释迦牟尼应众弟子请求,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开光和加持。这三尊佛像中,以12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后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出嫁西藏吐蕃王松赞干布时带入西藏,供奉在大昭寺至今。
沿千佛廊绕“觉康”佛殿转一圈“囊廓”方为圆满,这便是拉萨内、中、外三条转经道中的“内圈”。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除“内圈”外,围绕大昭寺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热闹的八廓街,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为“外圈”,也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
每一个到拉萨的人,总要到八角街转上一圈二圈三圈,甚至更多。因为,在人们眼里,八角街围绕的地方,那里是圣地的中心。在此,你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着上万个五体投地的等长头,还可以看见,有更多的人每天围绕着大昭寺转经。很多僧人和佛教信徒徒步千里,其中不乏三步一磕头,倾其所有,来到这里朝拜的人。转经道上的僧人和信徒们嘴里飞快麻利地涌叨着六字真言,一圈又一圈地沿着八廓街的转经之道,或徒步,或磕着等身长头,看到藏族人如此执着的信仰仪式,也许你会有些许的不理解,但这样的场面,绝对会令所有见到的人为之感动,并敬佩的五体投地。
此外,八角衔如今已经发展成一条商业繁华衔区,摊铺上经营的商品大都是本地土产,有驰名藏区的西藏壁毯、唐卡、藏刀、木碗、玛瑙、佛珠,以及珍贵的绿松石、密腊、天珠、骨饰……转八角街,通过人、市场和商品,能够看到活生生的西藏风情、宗教、文化、民情、民俗的货色在这里集中体现。至于说再此地是否要购买那些特别贵的“宝物”,纯粹要看个人的眼力、喜好和运气了,不过逛八角街顺便买上几件具有藏族特色的小玩艺,比如九宫牌、金刚节、唐卡等等,这也是你保留对于西藏永恒记忆必须要做的事。
黄昏时分,如果在这千余米的街道转累了,你可以和当地的人一起,坐在道路两旁的高大木椅上,休息、聊天,听音乐,或者干脆望着天边的云朵和转经的人群发呆,什么也不要想......此刻,就是你人生中最轻松最惬意最舒心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