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挟尸要价”争议背后折射出的七个问题(图)

(2010-08-23 08:37:21)
标签:

杂谈

感悟随笔

观点

亲情友情

生活记录

谈天说地

文化

衣食住行

挟尸要价

分类: 社会杂谈

     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新闻图片评选活动是中国新闻摄影界最具学术性和权威性的年度赛事,作品《挟尸要价》赢得本年度非突发新闻类单幅银质奖,以及随后长江大学李玉泉关于“误读”涉嫌造假嫌疑,建议评委会取消其获奖的博文,无疑成为这几天社会的焦点问题。今天评选组织者又发布公告坚称照片没有造假嫌疑。原本已经快愈合的伤疤再次被人三番五次无情的揭开,估计死去的大学生英雄在天有灵,也会伤心流泪呀!这幅有争议的获奖照片,无疑给现代社会撕裂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

     网上争论的焦点是媒体和摄影者“误读”救人现场,还是“断照取意”涉嫌造假,还是社会的确是道德沦丧。单看获奖的照片和所起片名“挟尸要价”及文字说明的确具有足够的震撼力,以此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这张照片所反映事件背后故事的真实性,以及打捞公司老板捞人要钱的真实性,这些是不用说的事实,其实,打捞公司的老板年年捞人捞物都在要钱。问题是这样一张曾经在事发时就引起争议的新闻摄影照片,并被多家媒体报纸调查核实公布事实真象后,为何会能在全国屡屡获奖呢?在这幅“挟尸要价”照片的争议中,又有那些问题的确需要我们商榷呢?

      “挟尸要价”争议背后折射出的七个问题(图) “挟尸要价”争议背后折射出的七个问题(图)
     1、摄影者“张秩”和有关媒体对照片的解读是真实反映还是误读?

     众所周知,其实,当年这张照片在《华商报》发表、经《新京报》转载后,《南方周末》记者经过调查2009年11月4在湖北荆州发出了《大学生救人溺亡隐情调查:“挟尸要价”另有其人“见死不救”渔民被冤》的调查报道,指出真正的要价者是打捞公司业务经理陈波,而不是参加打捞的船工老王等人;长江大学李玉泉也向新闻媒体通报了事实真相,并在2009年11月1在自己的署名博客发表了《“牵尸谈价”:不能不说的事实真相》的文章。如今他再次指出:“这张获奖照片与事实有出入,获奖照片并非当时的完整场景。完整的场景应该是,两船合力将尸体牵引到岸边,捞起一具送到岸边一具,再打捞下一具,荡漾的水波显示船的划动。照片被“裁剪”部分(注:可能是摄影着反映主题构图的主观需要所为)还有一艘渔船,正指挥另一条船合力“牵尸靠岸”,而不是“挟尸要价”,愿善良的人们都能擦亮眼睛,看清真正的事实真相”

    《华商报》和《新京报》对照片的解读是:船头着白色衬衫鱼民老王与老师、学生牵着尸体谈价。而另一种解释则说:在打捞中,两条船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尸体捞上来,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但误读的结果使“牵尸靠岸”在《华商报》和《新京报》的报道中变成了“牵尸谈价”。而且,该照片在《华商报》和《新京报》发表时署名为“真真”,现在获奖人为“张轶”,有理由怀疑,这两个名字可能用的都是假名。如今人们在网上发帖口诛笔伐,咒骂“渔民”是没有人性的“冷血”动物,表达着对社会和人性堕落的失望,这样的效果,谁会真的高兴了呢?到底又是谁在这幅照片是否是“断照取意”的问题上撒了谎呢?

                       “挟尸要价”争议背后折射出的七个问题(图)
    2、从摄影技术角度看该获奖摄影作品是否涉嫌造假呢?

    有摄影专家在网上指出,从摄影者张轶自己公布的全套照片看,那个“瞬间”确实存在很大的疑点,4:50到4:51,这两分钟满打满算只有120秒,作者拍了四张照片,从背景的变化看,小船移动了很大的一段距离,而且其间还发生了向岸上人交送尸体,又后退3米左右距离的那么一个过程,王守海要在那个特定的时段内说完那么多的讨价还价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相比起来,校宣传部长李玉泉说王守海在那个瞬间在指挥岸上人和另一条船合力将人拉向岸边的说法比较可信,完整的场景应该是李玉泉所说:两船合力将尸体牵引到岸边,捞起一具送到岸边一具,再打捞下一具,荡漾的水波显示船的划动。而且在120秒内从讨价时的气势汹汹到平和送出尸体这反差也是太大了一点。

    3、摄影者“张秩”和有关媒体到底是想揭露社会的黑暗面,还是在挑起善良的人们对社会和人性道德的“失望”?

    2009年的10月2日下,长江大学的15名学生在长江宝塔湾河段救起两名少年,不幸的是有3名大学生被江水吞噬。大学生的英勇行为感动了中国,温暖了社会,受到了万民的称赞。众多媒体云集荆州,争相报道英雄的事迹,但也有人指出某些媒体记者“另辟蹊径”,他们的到来就是“为了寻找英雄背后不该发生的”事件,甚至误读照片,所谓《挟尸要价》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例。

    摄影者“张秩”事后多次强调照片是他拍摄的不假,但那样的文字不是他配的,这么看摄影者也冤,那么,给照片配文字的人或媒体编辑是不是有“断画取意”张冠李戴,伪造新闻之嫌疑呢?

    现在很多人真的悲哀,“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不得不说“张秩”和某些媒体抓住了公众对社会道德失落问题的关注度,拍摄和发布这样的新闻照片的动机道底是什么?天地良心我们谁也不知道呢?反正现在是挑起了人们对对这个社会和人性道德的“失望”,甚至于是“绝望”。如果是这样,这位记者目的到达了,此刻也许正在某个角落里为自己的再次获奖而欢呼雀跃呢吧?!可做人要厚道,做媒体的更应该厚道呀!

     4、参加捞人的老王,真的会见利忘义无耻到要作出“挟尸要价”的恶举吗?

    评选组织者今天指出:老王头虽然不是策划者,但是他是一个“挟尸要价”的执行者,这个理由未免过于牵强附会了,一个给老板打工的老人,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他断然拒绝执行老板的指意?!他一个渔民草民又怎么能有我们评委和摄影者们那样高的觉悟和资格?!

    我们有由相信两个普通的鱼民老者,应该是中国普通老百姓中善良的一份子,他们毕竟把救人英雄从水里捞出来了,而不是象在岸上举着相机当一名看客,他们绝对不会是见利忘义无耻到要作出“《挟尸要价》”的恶人!至于说记者想反映打捞公司老板陈波索要打捞费一事,也是事实,但是,用裁减或构造画面并配上特别文字说明的办法,制造震撼人心的新闻图片,以此揭露社会的黑暗面,难道客观公正吗,难道不值得商榷吗?

    这样编辑设计出来的主题画面,并配以“挟尸要价”的字眼,的确具有较强的震撼力,可是,这对唤醒人们的公德意识恰恰起了反向的作用。网上大部分善良的百姓留言是:“简直使我崩溃,我看了这张照片后,对社会道德彻底绝望了”,“目不忍视,心在颤抖”;“用绳子牵尸这幅场面,只能在最富争议、最变态、最恐怖甚至最反人类的虚构的影视戏剧作品中才能看到,没想到,这是纪实作品!”江苏网友说:这哪里是“金镜头”,明明是黑镜头呀”…… 无疑这样的“伪新闻照片”击穿了社会道德的底线,为此,非常质疑不知道有关媒体和摄影者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真的是为了鞭打老王这样的“刁民”吗?

          “挟尸要价”争议背后折射出的七个问题(图)
     5、摄影者把“牵尸靠岸”解读成“《挟尸要价》”,这样有明显张冠李戴暇疵“断照取意”的新闻照片,被评为大奖,真的该为评委会全票赞成喝彩吗?

    当画面展现出,英雄大学生方招大半个身子浸泡在水底,像一条大鱼般被渔民用绳子拖拽着,那个老者王姓鱼民被配上“挟尸要价”的字样,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中国人的心。看看那只用绳索吊着的手,我想很多人会伤心流泪、会愤怒、会大声责骂社会道德败坏……

    不可否认,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中,的确传统的社会道德伦理在各方面出现了 “一定程度的断裂”。无论是摄影者还是摄影奖各位评委,想通过这张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照片”,揭露社会中的丑恶想象的心情,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新闻界挞伐社会丑恶现象也值得称颂。可是,舆论导向的客观真实性、目的性、公平性、引导性和社会效果,也是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底线,媒体要对大众承担责任,新闻照片反映的问题要准确无误,要客观公平,不能故弄玄虚,歪曲事实,张冠李戴。而为突出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张冠李戴、断画取意,误导大众,不仅有违职业准则,更不能起到教育和警视作用,只能是适得其反,引起人们对社会的愤恨不平。

     有很多人在网上发贴说敬佩摄影人张秩和评委会各位委员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挟尸要价》“就像撕开黑幕的光,虽然刺眼,却能照亮这片土地!很多在黑暗中的东西,害怕这光!摄影界送给《挟尸要价》的掌声,是对人性冷漠者最严厉的道德挞伐,向社会发出了人性回归的呐喊,是物欲横流、人性扭曲的中国的一次道德救赎。”真的是这样吗?这照片是在做“中国的一次道德救赎”吗?大家都摸着良心自问:我们中国人有这么多坏人恶人吗?你会“挟尸要价”吗?到底还有谁的良心被狗吃了?

    而摄影者既然多次强调所谓的“挟尸要价”文字不是他配发的(也许是某些媒体编辑所谓),那么这幅张冠李戴的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照片,让评委会的评委们送给《挟尸要价》热烈的掌声,真的值得称颂吗?我看不能,因为,这种张冠李戴、“断照取意”不责任的画面处理手法,以及片面强调新闻照片视觉冲击效果的评奖结果,挑起的不仅仅是人们的道德争论,更会挑起人们对社会道德的不满和绝望,甚至于会挑起社会的动荡不安。难道你们这些具有很高专业摄影技术水平的人,真的不知道照片背后的事?还是你们“惟恐天下不乱”呢?如果是这样,那很多的照片都可以加以编辑,再配以文字说明改变其原来的意思,这样做是绝对不值得提倡的。

    有网友就发帖,批评“残忍的摄影,残忍的评委”,无论是对观看者,还是对牺牲的英雄及其家人,还有幸存的英雄的同伴、同学,都是残忍的。这样冷静理智的观点虽然是少数,可是真理往往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为此,不得不质疑这位不知道是“真真”还是“张秩”的摄影者和评委会的各位评委们,你们是真的想为和谐社会建设出力?还是惟恐天下不乱,想以此伪“挟尸要价”的照片激化社会矛盾?你们想“道德救赎”没人反对,但是,要用真实的、毫无疑问的、没有争议的事实为根据来说明问题。否则,评委的屁股就该挨板子。

     6、打捞公司老板和打捞鱼民错在那里?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报道所反映的捞人要钱现象,存在于各大江河湖海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每年人们都要面对这样的尴尬,捞人也好捞物也罢,都会发生一些费用,收取打捞费在打捞公司老板的眼里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医院现在不给钱还不给你治病救人呢!而下水冒着生命危险打捞,不但应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就是给一些物质上的奖励或着说报酬其实也不为过!而岸上那么多的拍照和围观者下水捞人者怎么寥寥无几?

   只不过是这次打捞公司陈老板有眼无珠,没有用脑袋想想,捞救人英雄也敢先要钱!这样做不仅仅是没有道德良心,而且害苦了几位打捞的人。而从捞人的现场画面看,没有找到一条属于管理部门的打捞船、救援艇或江河管理船只,这到是不禁让我们想问问有关管理部门在这样的突发事件发生时,有没有建立相应的救援预案和机构?有网站就发表评论称:“挟尸要价”从表面看展示的是捞尸公司老板的丑恶,背后则反映了有关管理部门的失责,发生“挟尸要价”这种丑闻,地方管理部门难咎其责。”

     7、阳光思维和阴暗思维那个更有良好的效果呢?

     管理学上著名的阳光小屋理论知道的人很多。如果一个人你在房间里,总是看角落你就永远看见的是黑暗,如果相反,你就会看到光明和希望的曙光。阳光思维的正激励效果永远高于阴暗思维的负激励作用,而且阴暗思维的传播,还特别会在人们的心里互相传染,引发悲观论调,产生绝望情绪。

    这副“挟尸要价”的照片的多次获奖,无疑就起到了这样的负作用,不知道评委会的组织者们是怎么考虑社会效果的?三番五次的去揭这块伤疤,你们所说的“非常慎重”评选了这幅照片获奖,是想不断告诉人们什么呢?难道你们一定要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没有了真善美,是漆黑一团,让我们对社会和道德绝望吗?舆论导向作用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有那么多正面的、可歌可泣的救人英雄事迹的正激励新闻照片,没有能够公布获奖,这样的结果真的不知道是谁的悲哀?

    如今评委发布调查结果,坚持认为获奖照片没有涉嫌造假,其实,现在不论评委会组织者给出我们这个事件背后怎么样的答案,都已经不重要了。这一悲剧性事件的背后留给我们太多的思索…… 是指挥两船合力“牵尸靠岸”,还是解读为“挟尸要价”的照片,不论是真实写照还是误读,无疑都在人们的心里留下无法摸去的阴影,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道德现状的不满,给现代社会撕裂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而最后不禁想再问一次,我们中国人真的有这么多坏人恶人吗?如果是你遇见这事,你会“挟尸要价”吗?除了打捞公司的老板,到底还有谁的良心和社会责任心被狗吃了?该是很多人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的问题了!谩骂和指责解决不了问题。

 

                                                        2010-08-23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敬请关注

        七夕那天真的想对嫂子说声:我爱你 盘点让人短命的10个生活习惯(图)     盘点让人短命的10个生活习惯(图)女人在大街上整理内裤尴尬了谁?(组图)     盘点让人短命的10个生活习惯(图)

        有多少大学老师倒在女学生的石榴裙下?        女医生怎能用“脱裤演示”来息事宁人        

          18岁女儿早恋家中寻欢引发母女冲突           女性割礼痛苦而难以名状的惨景

        京城地铁众女子群殴大婶羞辱了谁?(图) 女儿早恋家中寻欢灼伤了母亲的眼  细数未婚先孕孩子生父成迷的八大名女(图) 女儿早恋家中寻欢灼伤了母亲的眼

       盘点《唐山大地震》中的四大笑点八大哭点(…  网吧美女陪服是提供优质服务还是色诱?(组… 女儿早恋家中寻欢灼伤了母亲的眼

        武汉便衣警察误打厅官夫人的四大看点(图)   图晒厕所涂鸦:为何女厕多情话男厕多色情?

      离婚的女人就象一只流浪的猫                生理卫生课上女教师令人尴尬的话       

          婚内强暴痛苦而难以言状的噩梦(图) 网吧美女陪服是提供优质服务还是色诱?(组图)       六大原因造成老年人艾滋病比例上升

         用卫生巾制作晚礼服是创新还是哗众取宠?(… “换妻游戏”给现代文明撕裂了一道伤口 

         有多人还记得两个人最温情的时刻(组图)     为何中等姿色女子更吸引男人(图)  

有多人还记得两个人最温情的时刻(组图)       与别人老婆偷情被其丈夫当街踢踹(图) 有多人还记得两个人最温情的时刻(组图)      情侣光天化日街边寻欢羞愧了谁(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