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比让3G套牢中国电信业

(2008-01-29 14:16:46)
标签:

it/科技

 从近些年全球电信技术发展来看,无线技术发展速度远比预想的要快,3G技术演进速度已经出现跳跃性发展,从而使3G技术发展时间窗口在缩小。可以看到技术发展并未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OFDM正交频分技术和MIMO天线技术为特征的新一代无线技术的兴起,已经打破了原先3G技术的演进思路,成为是无线技术的一个新飞跃。

 

应该值得我国政府和运营商引起重视的是,OFDM接入技术与现有的3G、2G接入技术有很大的差异,在向OFDM、MIMO技术体制演进中,无论是CDMA2000、WCDMA还是TD-SCDMA都无法做到平滑演进,几乎所有网络关键设备如核心交换设备、基站设备等都不得不重新建设,终端设备也必须重新更换,能够利用的恐怕只有传输、铁塔、机房等为数不多一些附属设施。一些产商鼓吹的所谓“平滑演进”其实并不存在!

 

从三种主流3G标准看,以CDMA2000标准4、5年前预想的演进路线是直接向3X多载波演进,后来EV-DV曾一阵子似乎成为演进目标,现在又转向直接向采用OFDM为特征的所谓UMB标准演进。WCDMA目前演进方向是HSPA,再向采用OFDM技术的所谓LTE标准演进。TD-SCDMA向所谓多载波的TD-HSPA演进,再可能向采用OFDM技术的TD版 LTE标准演进。由于OFDM技术本身就是一种TDD技术,TD版的LTE与WCDMA版的LTE有多何技术特点差别尚难看到,最后也许只能殊途同归走到一块。

 

正是因为都无法做到平滑演进,因此现在大部分CDMA2000运营商也决定向LTE演进而不是UMB演进,这样3大标准在4G时代可能又汇合到LTE标准,与另一采用OFDM技术的WIMAX标准形成一定程度竞争。

  

目前国际上3G用户发展超过1.5亿用户,3G网络主要以WCDMA为主,目前电信设备商在国内国外造势最大、宣传最响的就是HSPA技术。那么为什么设备商不直接向OFDM技术演进,而非要采用HSPA过渡呢。这其实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延长WCDMA网络设备的价值生命,国际电信设备商们推出HSPA技术主要采用如快速调度、混合重传、自适应调制等技术,只要在已经建设好的WCDMA网络上做不大设备和软件改动就可以实现并发数据业务,从而可以延长WCDMA折旧期,也可以多卖一次设备。

 

目前包括WCDMA、TD-SCDMA电信设备制造商也都在国内造势,希望推动我国大规模建设HSPA网络。HSPA作为后3G技术,本来是附加在3G网络上,主要用作充分利旧延长3G网络设施使用生命。而我国实际上一直没有真正大规模建设3G网络,发展3G的时间窗口已经离去,大规模建设HSPA网络实际上并没有多大意义,相反可能给未来国内电信业带来一块庞大的低值资产甚至沉淀资产,因为HSPA根本无法向OFDM技术体制平滑演进,而向OFDM演进又已经近在眼前。2010年估计LTE将开始商用,大约还有2年的时间,一个成熟的HSPA网络建设估计也需要近2年。

 

从国际上看,几乎没有看到任何其他国家任何一家没有3G网络电信运营商去直接建设HSPA网络,一些没有部署3G网络或3G网络建设规模不大的运营商,现在都规划转向直接去建设OFDM//MIMO技术网络(如WIMAX、WIBRO网络)。我国本来并未在3G投资上建多少“仓位”,在明知即将贬值的趋势下,却再去在HSPA上“补仓”,并非明智之举,而应该及时适应技术发展变化,在采用前沿新兴技术上及时“建仓”。前一阵中科院侯志强教授提出国内应该尽早转向开发所谓“TD-WIMAX”,估计实际也认识到了HSPA作为一种利旧过渡性技术的缺陷。

 

从经济学角度看,由于3G技术在向OFDM发展中无法做到平滑演进,在经济学上所谓的“网络效应”(非技术概念)将会大大降低,这样类似2G向2.5G、3G、3.5G发展的“路径依赖”效应也会明显降低,这样正给国内电信业提供一次很好的打破网络路径依赖的机会。国内3G发展的不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2G网络上对国外设备商技术形成依赖,而国家希望通过政策手段打破这种路径依赖,反而使得3G无法正常启动。

 

当前应该及早推动国内技术、机制领尖的设备制造商在OFDM技术知识产权上争取主动才是上策,尽快推动国内设备商相关技术的商用部署试验,摸索商业模式经验也才是更加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