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个炎热、晴朗的夏日,婆罗双树上的花朵灿烂、果实累累,大地是荒野多山岩的,其间有许多岩洞,有的岩洞中可以看见蓄著纠结长发、仅以一块白色薄棉布遮身的瑜伽士,他们有的坐在鹿皮垫上打坐、有的正在练习各种瑜伽术——像是广为人知的在营火中央禅坐之类,也有正在念诵咒语或虔诚的祝祷词……。这里四处弥漫着和平、安静、与世隔绝的气氛,但也令人油然生起敬畏之感,看来像是世界还不存在之前这里就未曾改变过似地——完全的静止与无声,连一声鸟叫都听不到。附近有一条大河,但看不见渔夫;河流非常壮阔,看来至少有数里的宽度,河岸边有苦行者正在进行神圣的净化仪式,你可以看见他们在河中禅坐、沐浴。这是两千五百年前,在印度的比哈尔(Bihar)省,一处叫做尼连禅(Nairanjana)[编按:尼连禅,意译作不乐著河,为恒河的支流,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的东方,由南向北流]地方的景象。
一位名叫悉达多(Siddhartha)的王子来到这里,他有一付贵族的仪表,不久前他才摘掉皇冠、耳环以及各种佩饰,因此看起来颇有赤裸裸的感觉。他刚刚遣走了他的马与最后一位侍从,如今他将一块干净的白棉布围在身上。他环顾周遭,试图模仿其他的苦行者们,他想效法他们的榜样,因此走向其中一位向他请教修行之法。首先,他解释自己是一位王子,但他感觉宫中的生活毫无意义;他曾目睹人的生、老、病、死,也曾见过走在街上的一位圣者,使他得到启示,要追随圣者的榜样与生活方式。这一切对他而言是全然崭新的,刚开始他简直无法接受它竟然真的发生了,他仍然无法忘怀宫中的奢华与声色之娱,往日生活的种种依然萦绕心头。这就是悉达多王子——将来的佛陀。
之后,他或许并非心甘情愿地接受了眼前上师的指导。上师教授他成仙的苦行修法、教他盘腿而坐、使用瑜伽七式并做瑜伽呼吸练习。刚开始他觉得很新奇,好象游戏一样,同时也因为自己终能舍弃世俗的财富来过这种美妙的生活而感到沾沾自喜。可是,他心中对妻儿及父母的想念仍然挥之不去,因此难免干扰瑜伽的修习,但却苦于无法控制自己的心;而那些瑜伽士除了告诉他继续修苦行之外,其他则一概不谈。
这是佛陀在大约两千五百年前的经历。即使是今日,如果我们决定离开家里,放弃冷、热水澡,忘记家里的可口饭食,以及乘坐轿车的奢侈,或搭乘也被视为是奢侈的公共交通工具时,我们仍然可以找到非常类似的景象和拥有非常类似的经验。我们之中有些人可能会搭乘飞机,只不过数小时的工夫,在还没有搞清楚身在何处前,就已抵达印度;有些更富冒险精神的人可能决定搭乘便车,不过,那仍然不象是真实的,因为旅程中高潮迭起,令人一刻都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我们终于达到印度了。(待续)
后一篇:一切都在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