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们是自己眼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标签:
娱乐影评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挪威戛纳最佳女演员 |
分类: 电影院 |
在国际三大电影节中,还是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最为出彩,题材类型也最为丰富。在不久前揭晓的奥斯卡2022年最佳国际电影提名短名单中,去年勇夺金棕榈奖的法国影片《钛》落选,获得戛纳最佳女演员奖的挪威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则成功入围,而且,大有杀入最后五佳名单之势。在女权主义觉醒的今天,鞭笞渣男的电影十分常见,而以“渣女”为主角的影片却是一个十分冒险的举动,这就如同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在电视台接受采访时的态势,男性稍有语言不慎,就会被扣上利用男权地位不尊重女性的帽子。
实际上,给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尤利娅扣上所谓“渣女”的帽子,也不公平。她的“渣”,无外乎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职业的选择,从外科医生、心理医生、摄影师到作家,选了个遍,均无长性;二是在感情方面,不愿意承担做母亲的责任,见异思迁,对待家人尖刻而缺少关爱。或许,从传统的角度去看,尤利娅是有些不守规矩,缺乏坚持;但是,如果从一位女性成长的角度来观察,她可能只是成熟得迟些,或自我一些。人的很多品性,都不是非黑即白,需要一个度的判断,比如不将就,过度可能是作、是苛刻,适度可能就是有原则、不委曲求全。
影片采取了章回体的形式,而且是一个完整的形式,分为12章,还有序言和尾声。这样的形式,方便在叙事上以段落式表达的方式展开,而不必一定在逻辑线完整的基础上,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表述清楚,对于偏重内心戏的故事而言,是更为适宜的方式。说到尤利娅,她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物,她的糟糕并不在于她对于职业方向的不断尝试,也不在于她在情感上的屡次变化,而是她对自我的过分照顾以及对对方感受的过分忽视。所以,一旦越过时间回望,她未必没有后悔,没有对某种稳定情感的羡慕,但如果没有刻意的伤害,她自己也足够承受,也就绝非人人要喊打的“渣”。
想得到结果,又不希望付出相应的代价,这可能才是尤利娅最大的问题。有得有失,这是人生的常态,患得患失,或者是在太多的选择或好奇心之间,找不到取舍的平衡点,也就体会不到普通人的获得感吧。女演员雷娜特·赖茵斯夫在片中的表演十分出彩,将尤利娅不顾一切的自我中心特质以及多面性、易变的情绪都作了真实而不过度的呈现,在获得戛纳最佳女演员之后,又在跨年的北美评奖季与影片一起得到多次肯定。片中饰演尤利娅漫画家前男友的演员安德斯·丹尼尔森·李也表现优异,让人惊讶的是,他还是一位有15年从业经历的全业医生,不拍片时便投身到抗疫防护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