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影评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纪录片柏林电影节 |
分类: 电影院 |

最近,有关禁止中小学学科培训的政策出台,引起很大的震动,让教育问题再一次成为热搜的话题。教育,不单是国人的焦虑,实际上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有一部关于教育的德国纪录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获得热捧,该片在今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入选主竞赛单元,并最终获得评审团大奖。影片编导玛莉亚·施佩特原本是想拍摄一部反映中学生早恋的剧情片,可是,阴差阳错,花了5个多月的时间转拍了这部纪录片,并最终在200多小时的素材中剪辑出217分钟的公映版本。
施佩特是通过本片的摄影师认识巴赫曼先生的,这位其貌不扬的小学老师原本是社会学专业毕业,教师并不是他的职业初衷,只是因为妻子需要全职照顾孩子,比较好找工作的他才转学了师范,成为一名时刻都想远走高飞的老师。尽管,诗和远方在内心召唤着巴赫曼,但在其位谋其事的原则却让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心灵导师。影片一开始,他就对学生迟到的行为作出了严格的惩罚,但严师只是他的一面,随着影片的推进,便会发现,在坚守原则底线,如举手发言、禁止插话、不得动粗、不得言语侮辱等等的同时,他并不是强加自己意志给学生的老师,而是一定要通过沟通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心服口服地去遵守。
在教学中,巴赫曼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老师。他带的班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班级,十几个学生来自于12个不同的国家,孩子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孩子在学期开始时甚至德语的听说都成问题,这能“呃、呃……”地回应他的提问。为此,巴赫曼十分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孩子们的兴趣实施教学,也注意学生间的一帮一,学期结束时,孩子们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也存在极大的差异,价值观与宗教信仰也千差万别,在日常的沟通中难免出现矛盾、冲突,这时,巴赫曼就会特别强调让学生懂得尊重差异和包容的重要性,在三观方面给予学生们正确的引导,同时在心理方面进行充分的疏导。
德国的教育体制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在升中学时,会根据学生的成绩、特点和意愿被分别推荐到文理中学、专科中学和职业中学,老师的分数会对这一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权力即责任,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巴赫曼会不断地和其他老师、相关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进行沟通,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现实条件,提出他的升学建议,而且在给出分数时也秉承了公开的原则,并向学生说明评分的理由,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当学生们犯错时,巴赫曼会依原则处理,而更多时候,他更是他们可以信赖、可以寻求帮助的师长,也是可以一同分享伤痛与快乐的朋友。当影片的画面,最后定格于学生们毕业离开后空空荡荡教室里巴赫曼的背影时,那份集聚了217分钟的感动湿润了我的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