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可否不要仇恨

标签:
娱乐影评上海国际电影节不要仇恨意大利 |
分类: 电影院 |

人类社会是否有过和谐相处的阶段?原始社会有过吗?或许,在部落之内短暂地存在过,可是一旦涉及到资源的争夺、地域的划分、情感的对立,冲突、矛盾乃至战争,就成为人类社会挥之不去的主题,一切的美好、温情,都在这些现实的面前被撕碎。于是乎,对立而生的英雄和复仇都成为激荡人心的词汇,反之,则会被认为是懦弱甚至是背叛,以暴制暴、以命抵命好像都是道德所容许的方式,和解则变得十分弱势,甚至成为民粹主义攻击的对象,只有叹一句,冤冤相报何时了。
意大利影片《不要仇恨》就是在这样一种思考背景下创作的电影。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名外科医生,在郊外划皮划艇训练时,偶然见证了一场交通肇事逃逸事件,就在他以医生救死扶伤的本能准备救护被困在车中的司机时,突然从对方身上的纹身了解到他是一名纳粹信徒,在一番纠结后,医生放弃了救护,任其失血过多而死亡。对纳粹的鄙视,是任何一个正常人该有的态度,但对这位医生而言,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二战期间,他同为医生的父亲,因为犹太人身份,曾为了生存而为纳粹行医,父辈帮凶式的所为在其内心留下深深的愧疚感。
影片的故事并没有随着那个司机的死亡而改变方向,好奇心驱使着医生开始接近司机的儿女。他辞掉自己的钟点工,雇佣了急需工作的司机的女儿,甚至与其产生了感情,还在司机儿子被高利贷者刺伤后,为其输血和手术,救了这位坚定的二代纳粹分子的一命。医生的所作所为,一开始完全是好奇心使然,方向模糊,但随着人与人交往的深入,情感的交融,一种逆向的救赎情绪,以及说不清的对于自己父亲所为和对司机见死不救的负疚感交织并逐渐蔓延开来,让他走向了与历史、与现实和解之路。
虽然,电影的故事局限于一个人和一个家庭,但对于仇恨与和解的问题却是人类普遍性的。关于复仇的故事,我们见得太多,真正的和解却是鲜见的,印象最深的案例还是来自于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后的南非。出狱后就任总统的曼德拉,并未对迫害他的白人秋后算账,而是采用民族和解的政策换来了国家的统一与和平。当然,这样的和解不是无原则的,赦免罪恶的前提是施害者由衷地做出反省与改正,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和解就真的成了背叛。此片的结尾很是深刻,也揭示了和解的艰难,就在司机的大儿子慢慢被感化时,他未成年的小儿子在父亲的墓前行起了纳粹礼,不论这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说明人类走向正途的路仍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