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威胁下的波斯语课

标签:
娱乐影评波斯语课二战德国 |
分类: 电影院 |

二战,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痛的记忆,虽然已经结束76年有余,但对它的反思始终都存在着,这一方面是需要时刻警醒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要再次重蹈覆辙,将世界推入残酷的深渊;另一方面,作为法西斯余孽的极右势力依然存世,并时不时地还会掀起一些波澜。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对于二战的反思,对于历史的回顾,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也因此,在二战重要的发生地——欧洲,每年的电影创作中都不乏关于二战题材的佳作,去年在柏林电影节上公映的影片《波斯语课》便是此类题材的新作。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其实,每每涉及这样的背景,都会让我感叹一声,生活远比小说或电影的虚构更加不可思议。比利时人吉尔斯因为犹太人身份而被纳粹带走,在路途中,他鬼使神差地答应一个人的请求,用半个面包换了一部孤本的波斯语书,不曾想,正是这本本来看似毫无用处的书救了他一命。当同行的犹太人在半路上被成批枪杀时,一个士兵因为那本书而将他误认为波斯人,于是他被带回集中营,成了想学波斯语的德军上尉克劳斯的波斯语老师,名字也变成了那本书的签名主人——雷扎。
在纳粹的淫威之下,瘦弱的吉尔斯就像是一棵随时会被连根拔起的小草,在信任与怀疑之间,他也一次次面临着生死考验。看似羸弱的他,内心却是无比强大的。他本来不懂波斯语,但为了在夹缝中谋求一条生路,也只能将自己装作波斯人,生生地创造出一套只有他和克劳斯懂的“波斯语”。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克劳斯对吉尔斯有了充分的信任,并貌似建立起一种不可能的“友谊”,并最终在战败的逃亡时,也将吉尔斯救出了集中营。这种友谊当然不是正常状态下的纯粹友谊,克劳斯作为纳粹一员行为的扭曲和残忍,并没有丝毫的减弱和改变;但同时,他自己也是纳粹的牺牲品。他心中一直怀揣的好厨师梦想,在他选择加入纳粹那一天其实早就破灭了,这也是当吉尔斯嘲笑他不如远离纳粹逃往德黑兰的哥哥时,他毫无反驳之意的原因。
在影片中扮演吉尔斯的是阿根廷演员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之前,他因主演过两部法国影片《天上再见》和《每分钟120击》而在欧洲影坛声名鹊起。这一次,在《波斯语课》中,他又奉献出一次经典演出,无论是身形、台词、情绪都极为贴合人物。在那样严酷的环境下,吉尔斯能生存下来,不仅因为勇气和应变力,还因为足够的智慧。为了记住自己无中生有的语言,他用人名的转换创造出2800多个“波斯语”词汇。不曾想到的是,在获救后,他又将这些词汇转回了人名,成为了纳粹烧毁集中营花名册后对其暴行最有力的证据。当吉尔斯在盟军的帐篷里,将一个个人名复述出来时,影片的故事达到一个情感的高潮,那一个个生冷的词汇都变成了一条条曾经活生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