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书评塔窟东来王南建筑史诗 |
分类: 图书馆 |

春节假期,找出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建筑学者王南“建筑史诗”系列的《塔窟东来》,在佛塔与佛窟的描述中,完成一次文字中的历史之旅。本来,还准备趁热打铁,去宝龙美术馆,看看正在那里举办的云冈石窟艺术展,无奈时间冲突,只能放在日后再去补课。王先生的这套“小书”非常好读,文字与配图相得益彰,直观感受犹如身临其境,文字优美而不艰涩,既有学术的累积,又将其通俗化地表达出来,丝毫没有学术的架子,是普及读物的范本。
本书的主角是佛教文化大背景下的宝塔与石窟,前者重于建筑的发展,后者在建筑的基础上聚焦于雕塑与绘画的成就,而在绘画中又涵盖了对消逝的建筑的追忆,时间跨度自十六国、南北朝至隋、唐。全书分成五个部分,分别是“天竺原型”“浮图千尺”“云冈凿岩”“敦煌绘壁”和“极乐世界”,其中的石窟,以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为代表做详细描述,其他三部分则对塔、窟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的发展以及背后的文化差异做综合性的概述。
塔与窟,都是跟随佛教东进中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这本书中,王先生特别注重对其在中国的发展做溯源式描述,同时,也花了大量的篇幅对中外,主要是中国和印度两地在塔与窟方面的异同进行了对比说明,从中可以发现,印度的塔、窟在被引入到中国后,在能工巧匠的智慧下,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本土化成就,与中国文化做了深入而契合的嫁接,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塔与窟,达到了一眼即是中华精华的效果。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得到五千年延绵不断的发展,传续至今,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外来文明始终抱有开放的态度,做不拒绝的吸纳;同时,又注重在吸纳中,不放弃自身文化中的优异部分,从而达到一个我中有你又不失自我的境界。这样,才不会在世界的发展变化中因固步自封而被淘汰,始终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外部的精彩来丰富自己,使内外的营养相互融合形成提升自我的合力。过去,当下,未来,中华文明的发展动力都当是纳外而内化,去粗而取精,强我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