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萍海上花

标签:
娱乐影评海上花侯孝贤张爱玲 |
分类: 电影院 |

侯孝贤1998年导演的作品《海上花》,一直都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片的常客。2019年,该片的4K修复版又在电影节上举行了世界首映礼,作为侯导的唯一一部上海题材影片,它完全上海方言的对白以及浓郁的晚清时期老上海风情,许是得到上海国际电影节青睐的重要原因。据说,侯导是在筹备描写郑成功的电影时,得到女作家朱天文的介绍,接触到原作,果断“喜新厌旧”,转而完成了这部曾入围戛纳电影节的力作,而那一部计划中的《郑成功》至今未曾进入拍摄阶段,所谓无心插柳,就是如此吧。
在本片的编剧一栏,依序列着三个人名——朱天文、张爱玲、韩子云。朱天文是这部作品的启路人及现实的编剧,韩子云则是1894年出版的《海上花列传》的原作者,子云为字,韩邦庆是他的本名。当初,小说是用吴语方言写作的,这多少也限制了它的传播,1981年,张爱玲将其翻译为国语版的上下两册《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使这部中国传统小说得以重现天日,也才有了侯导17年后执导的后话。三位编剧跨越百年时空,也是佳话,而朱天文还是张爱玲前夫胡兰成的学生,这让其中又多了一层“缘分”之妙。
对于《海上花列传》,鲁迅曾有如下评价:“记载如实,绝少夸张”“书中人物,亦多实有”。书中真实地描写了晚清上海妓院中恩客与倌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日常生活,也对当时的官场、商界乃至特定的阶层多有涉及,可以说是一部鲜活的社会画卷。侯导的电影改编忠实原作,虽因客观限制放弃了在上海石库门拍摄的计划,但在台湾的桃园搭建了实景,并在历史顾问钟阿城的协助下,从上海城隍庙淘去了两大货柜的古董家具和室内摆件,努力还原出当时的环境状态,在沪语对白的映衬下,味道不减。
记得《刺客聂隐娘》一片曾给侯导带来很大的争议,而其实,如果仔细观赏这部20多年前拍摄的《海上花》,会发现,侯导的电影语言一直未变,不适应的还是我们。这一部全内景且多数画面在昏暗煤油灯下展开的作品,并没有很强的故事性,2小时10分钟的影片只用36个镜头完成,其节奏也是舒缓得很,但在对这些一地鸡毛生活的记录中,三位性格迥异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立体地呈现出来,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在人物关系的互动中展现出来,虽没有大张大合的戏剧冲突,却不乏对时代的剖析,对人性的针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