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费孝通

标签:
文化乡土中国书评费孝通社会学 |
分类: 图书馆 |

在MSN时代,我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网友,大家因文字交流、志趣相投而穿越天南海北的距离,形成一个云端群体。后来,MSN没有了,大家辗转于博客、微博、微信群和朋友圈,友情始终没有离开过,彼此借助文字与图片的交流也一直持续着,线下的偶尔相聚更是欢声笑语。这种干干净净的交往,真是令人不失温暖。在这些朋友中有一位名叫李昇明的客家朋友,曾出版过一本书《中国人的自觉·费孝通传》,当年蒙他的信任,我曾为他这本书作过出版前的校对,也就是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费老的人品与才华,萌生了阅读费老著作的想法。
很遗憾,李昇明先生在2019年5月11日英年早逝,去天国追随他敬佩的费先生去了。当年写作时,他花10年时间筹备,不但广泛收集资料,还重走了费老当年走过的调查之路,才扎实地完成了那一部30万字的传记。2020年,我终于从这本《乡土中国》开始,与费老的文字晤面。这本小册子,实际上是费老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曾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以14篇文章的形式连载,并于1948年集结成册以此书名正式出版。
书中的14篇文章,包括《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刻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对比了它与西方社会的结构相区别之处,从而得出乡土中国独有的一些特质。虽说这些文字归入论文写作,但通俗易懂,辅以实据,读起来并不生涩,编者在书中还配上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乡村生活的老照片,更增加了可读性。此书是社会调查类研究的范本,以接地气的文字来完成这样的写作,本身就是该提倡的。
虽然书籍出版于70年前,但对比我们今天的认知,它一点也不过时,对应一些还在散发迂腐之气的陈腐观念,它甚至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我印象最深的,是费老对于人们常给乡土社会所贴的“愚”的标签的分析,他说,“愚”本应指的是智力的不足,而非知识的不足,这知识的不足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对于这些原因费老举例说,比如书籍的是否易获得,空间距离对于语言与文字的需求侧重,等等。因此,一举带有偏见的“乡下人”,才该是智力不足的表现吧。乡土社会是中国的基础,也是认知中国国情的基础,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国家的现代化,都需要我们对乡土中国有深刻而符合实际的认识,这样才不会在前行的道路上跑偏,才不会造成不该有的撕裂,这应该就是费老这本专著的现实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