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书评山海经儒勒米什莱散文 |
分类: 图书馆 |

那日,赶飞机前,顺手从书架上抽出这本《山海经》,带上路。等到在飞机上坐定,打开书页,才发现,此《山海经》非我本来想看的那本中国古书,而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所著的科学散文集,是两本书的节选合集,原书分别是《山》和《海》,译者把它们合为一书取名为《山海经》,应该也没毛病。书,既取之则读之,也算是陪伴了我的两三次飞行。
此书选取的内容是米什莱写作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分为山篇与海篇,其中,山篇有8篇文章,海篇有21篇文章。山篇主要描述了欧洲地区几个主要山脉、冰川的概况,以及人与自然相处的情况;海篇的涉及范围要广得多,不但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海域,与海洋相关的气象,还包括对海洋中生物的描述。在这些文字中,作者采用了文学加科普的方式,既向读者介绍了山与海的科学知识,也带着感情地传递了他对自然的感知。
应该说,这样的文字是优美的,而且这种优美,尤其是大量的拟人化处理,还柔化了科普的枯燥。但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如果不是误取,它应该不在我的阅读习惯之列。如此习惯的形成,或许和我上学时期的作文经历有关,写散文一直都是我的一个短板,既不会抒发由物而生发的情感,也不擅长在感性后提升一下思考的意义或价值,于是,连带着可能对这类文字的阅读也失去了兴致。
《山海经》的文风应该是带着年代感的,也不属于当下流行的文风。不过,当下的文风又未必就是我所适应的。当碎片化和快节奏充斥着阅读时间,反而可能是需要一些米什莱这样的文字,至少不要把这样的文字都遗落掉。对于碎片化,我们需要一些全局观、世界观乃至宇宙观的观察与思考;对于快节奏,我们也需要一些舒缓与安静的时光,可以与自然对个话,也有空间和时间将内心感知到的内容输出来,再反哺内心。多元化的存在,什么时候都是必要的,这与流行无关。
[背景]

儒勒·米什莱(Jules Michelet,1798-1874),十九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在近代历史研究领域中成绩卓越,被学术界称为“法国最早和最伟大的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历史学家”。他以文学风格的语言来撰写历史著作,令人读来兴趣盎然;他以历史学家的渊博来写作散文,情理交融,曲尽其妙。著有历史著作《法国史》、《罗马史》、《法国革命史》,散文著作有《飞鸟》、《大海》、《人类的圣经》等。
(转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