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愿世界无邪

(2020-12-03 06:00:26)
标签:

娱乐

影评

无邪

伊朗

人性

分类: 电影院
愿世界无邪

 

伊朗电影一直都深受文艺片影迷的喜爱,伊朗编导在严格审查制度下的创作,也是世界各大电影节的宠儿。不过,尽管我们一直说伊朗电影有着在审查制度下找到世界性电影表达语汇的智慧;但是,创作与审查的矛盾始终都在,后者的限制红线也一直都在。因此,在今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就出现了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的伊朗电影《无邪》的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只能在代为领奖的女儿的手机画面中出现在领奖台上的场景。

在影片拍摄时,拉索罗夫仍处于被伊朗当局禁止拍片的状态,所以,这部四段式影片的完成,是由其四个助手分别申请拍摄,最终剪辑合成。影片的主题很敏感,通俗地讲,是关于四个“刽子手”不同人生选择的故事,而选择的背后,探讨的是人性,也是政治。虽然,四个故事有四个不同的主人公,但选择只有做与不做死刑执行人的二选一。四个故事的编排,是做、不做、做、不做的交替结果,带给人的思考却不只是天平上“正义”、“道德”那么表面的砝码。

愿世界无邪

在选择 “做”的故事里,两位主人公都是为了生活而选择执行命令,第一个主人公是为了家庭,第三个主人公是为了爱情。为了家庭的赫斯马特以麻木和隐忍,换来了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的身份与生活的温饱;为了爱情的贾瓦德本也是好恋人,却因为被执行的政治犯是未婚妻家庭的好友,而造成情感的分离与深深的内疚。人际的亲疏,让一个为生存而做的选择收到了不同的评判与感受,情感因素唤醒了麻木的思考,也复杂着本来不带温度的感触,而这些并不是第三个故事中女孩母亲那句道德至上的诘问——“你为什么不选择不服从?”所能解决的,生活哪里有这么简单呀。

选择“不做”的故事,更像是同一个内容间隔多年的发展。第二个故事里的普亚与第四个故事里的巴赫拉姆,都有着不剥夺他人生命的原则,这也是促使他们最终选择逃离的原因。相比之下,普亚更为懦弱,曾一度希望找他人代替他行刑,来保全内心的安宁,处于虚伪与真实、怯懦与勇气的挣扎之中。坚定的巴赫拉姆可以看作是逃离成功后20年的普亚,他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弥补为了逃离而付出的家庭代价,而这一点又正好与选择维持生活的第一个故事形成差异的呼应。表现人性的复杂多面,始终都是伊朗电影不脱离现实的优点,本片也不例外。尽管对于四个故事的优劣各有评说,但本片的音乐绝对美妙动听,具有治愈功能,第二个故事中还出现了我的同龄人都会熟悉的歌曲,《啊朋友,再见》的意大利原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时光一切如你
后一篇:苇花开黄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