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流亡心理失衡

标签:
娱乐影评上海国际电影节身份流亡德国 |
分类: 电影院 |

这部《身份流亡》并不是我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德国影片首选,但时间与影院还有运气的综合后,它进入了我的观影名单,看罢觉得很值,是一部很深刻的力作,编剧构思巧妙,演员情绪饱满,在当下种族问题又掀波澜的背景下,故事也直击社会的痛点。不过,在现场也听到一些观众的不同声音,一则是女性观众对片中屡屡出现的具有象征意义和情节构造作用的老鼠尸体,表现出生理上的不适感,二则是有些观众不习惯于影片给出一个没有清晰结论或结果的开放式结尾,脱离二元化的灰色处理还是令人不太适应。
不过,上述情况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就我个人而言,除了两小时的时长显得有些冗长,破坏了前半部分紧凑的节奏外,整个影片,特别是打破观众常规判断的反转式构造,都是精彩而深刻的。影片的主人公克里奇尼一开始是以受害者的身分出现的,家庭幸福的他,一直因丈母娘不接受他科索沃移民的身份而耿耿于怀;事业有成的他,在单位也因为移民身份而遭遇歧视和不公平对待,同事们常常把他误认为克罗地亚人,也从来分不清他的母语是阿尔巴尼亚语,甚至将他排除在邮件列表中。
最令他难以忍受的是,老鼠尸体一次次出现在他家和办公室的门把手上,院内的婴儿车也被人纵火烧毁,所有这一切,都让克里奇尼认定是对他怀有歧视之意的同事所为。他的生活和工作都被这些他感受越来越频繁的迫害所影响,所有精力也渐渐被牵入其中不可自拔,终于,他开始针对那些明里暗里的对手进行反击。他的德国妻子一切都看在眼里,起先也对他很是理解并尽力安慰,但当他在这方面变得越来越偏执,并开始怀疑妻子出轨,甚至在妄想中对其施暴时,妻子终于开始质问他:究竟他们是混蛋,还是你才是混蛋?
这一振聋发聩的质问,是故事情节发生反转的关键。随着更多情节的展开,观众也开始质疑,克里尼奇到底是受害者还是施害者?针对他的种族歧视固然存在,但同时,他出轨同族的清洁女工,事后,在其向他寻求帮助时刻意保持距离,竭力摆脱自己与其他科索沃人的关联,实际上暴露的是他内心的自卑和自我歧视。而他不分青红皂白的报复,将本来就有社交障碍的同事逼上自杀的绝路,更是让他走向了他所痛恨的反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自己的内心在阳光下才不会被黑暗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