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院的冷与暖

标签:
娱乐影评孤儿院欧盟电影展阿富汗 |
分类: 电影院 |
在我观看过的2019年欧盟电影展五部影片中,女导演沙赫巴努·萨达创作的影片《孤儿院》,是我打分最低的一部。该片曾经入围2019年戛纳电影节的导演双周单元,这也是她的作品第二次进入该单元。影片反映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在阿富汗动荡的政治环境下,一个孤儿院里的故事,编导借用孤儿院中儿童的迷惘与任人摆布,反映了阿富汗当时的社会动荡以及带给人们的绝望与无助。孤儿的状态,既是孩子们的现实,也是这个被战争摧毁的国家的现实。
影片中的世界,鲜明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也是占据最大篇幅的部分,是苏联军事占领下的世界,尽管是歌舞升平的表象,但思想的灌输与文化的压制,在这种“快乐”之下无处不在,生活包括语言的被迫“苏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深层侵略,而民族性的消融在孩子们中间悄悄进行着。那些精神病院中的患者,则是编导打破这种“快乐”麻醉的一针清醒剂,只是清醒后也仍旧没有一个光明的方向。
当然,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治愈”方式,比如幻想中的宝莱坞世界,便是片中存在的第二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可以远离现实中的所有负面遭遇,与喜欢的女孩子一起纵横天地,歌唱生活;让离世的伙伴复活,一同探索未知的世界;赋予自己神奇的力量,英雄般地抗击邪恶的攻击。然而,这种现实与梦想的强烈对比,因为剪辑上的生硬,带给观众的感受,除了切断了观影的流畅性外,也更加剧了对生活残酷性的体会。
影片中的第三个世界更为残酷,出现在结尾的段落。宗教极端分子取得了政权,他们的到来非但没有带来解放侵略后的生活改变,反而让孩子们陷入到一种更为真实的残酷之中。当管理员死在武装分子的枪口下,死神曾经穿着的那层“麻醉”外衣也被一同剥去,虚假的阳光直接让路于绝望的黑暗。据我猜测,此片的编导应该是来自于阿富汗,对于那个国度现状的无奈深有感受,不过,就电影创作而言,仍有相当的进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