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念桃花源比尔波特

(2019-04-18 11:39:53)
标签:

文化

书评

一念桃花源

比尔波特

李昕

分类: 图书馆
一念桃花源比尔波特

 

一位美国老人如此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辞辛苦,一次次来到中国,踏上那些古代文学家的生活旅程,寻觅他们的遗址及墓葬,再用最中国文人的方式,吟诵他们的作品,奉上一盏美酒,这样的喜爱与致敬,都值得我们尊重且称赞。这位在中国土地上执著追寻古人的可爱老人就是汉学家比尔·波特,在其最新的一本著作《一念桃花源》,他与本书的作者李昕等朋友,沿着苏东坡当年被贬南下和平反北归的路线,一路寻找,最终回到苏东坡的偶像陶渊明的故里,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这场旅行应该说是从一个旧书店开始的。李昕是在阅读了比尔·波特的书籍后,主动通过出版社联系到作者,并因志趣相投而结成了朋友。在美企已做到高管的他,彼时正面临职业选择的纠结,可以说,是比尔·波特的文字让他明晰了自己的内心,确认了未来的方向。在旧书店中,李昕偶尔发现一本线装书,后仔细辨认才知是苏东坡和陶渊明诗的全集。知道比尔·波特十分欣赏苏轼,他决定将此发现转赠老人。这是他们第一次知悉,苏轼当年曾对陶渊明的所有诗进行了应和,激动之余,他们决定开始此次致敬之旅。

经过一番准备,他们沿着当年苏东坡的足迹,经扬州一路向南至惠州、雷州,再到当年真正是天涯海角的儋州、琼州,最后回到陶渊明的故里庐山。一路上,他们遍寻苏东坡的遗迹,在对苏东坡那时留下的文字回溯中,去体会一代文豪当时的心境,感悟个性苏东坡与官场文化的冲突,以及他虽羡慕陶渊明却始终难以放下报国愿望的矛盾心理。在我看来,苏东坡对陶氏的景仰,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种精神支柱,来疗愈他被贬去流放地时失落、不甘的心情,而并非真的想要放下一切隐居起来。所以,与其说,苏东坡将其视为榜样,不如说将他作为可以倾诉的心理医生。由此,和陶诗的作用,也便是自我的心理治疗过程。

所谓惺惺相惜,体现在书中的苏轼与陶渊明的神交上;体现在比尔·波特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寻找苏东坡、陶渊明的旅程中;也体现在他与李昕策划、实施这趟旅行的过程中。志同道合,也便如此。感谢家人相助,联系到李昕先生来到我们的三月读书会,与大家一起分享“一念桃花源”之旅,分享他与比尔·波特的交往,以及他所认识的作者。这位谦称中文不好的山东汉子,有着长期在外企工作的西式思维,但在骨子里始终保有着故乡土地上的那份豪爽之气。

 

[背景]

一念桃花源比尔波特

比尔·波特(Bill Porter),字赤松,美国汉学家、作家和翻译家。1970年,波特入哥伦比亚大学读人类学博士。有一天,他在纽约遇见了来自中国无锡的法师寿冶,并开始跟法师学习打坐。他觉得修行比上学好,于是就放弃继续念博士,带着仅有的两百多美元去台湾,开始了佛光山的寺院生活。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波特在中国进行了多次旅行,实地探访诗人、隐士和高僧的住地;在中美两国出版了一系列阐述中国文化的书籍,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代表作包括《空谷幽兰》《禅的行囊》及《寻人不遇》等。他还出版了佛学书籍《心经解读》和《六祖坛经解读》等,并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及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的诗作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

(转自: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一念桃花源/22522998?fr=aladdi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禁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