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奥尔罕帕慕克

(2019-04-11 06:00:58)
标签:

文化

书评

伊斯坦布尔

奥尔罕帕慕克

诺贝尔文学奖

分类: 图书馆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奥尔罕帕慕克


伊斯坦布尔,因为地处欧亚交界之处,一直是一个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地方,加之历史上的原因,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此都留下了浓重的痕迹,而随着宗教影响的变化,西化与土耳其性的冲突矛盾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此起彼伏,神秘与混搭,使其一直是东西方人都趋之若鹜的旅游热点。感谢朋友赠书,让我在2019年之初开始阅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在其自传体历史散文中走近这个吸引我的地方。

帕慕克的个人成长,正好经历了土耳其的现代化进程,伊斯坦布尔在期间也从一个半封闭的土耳其城市向着逐渐告别传统开始西化的方向发展,表面上,是传统的土耳其建筑——雅骊别墅或帕夏官邸,在一场场大火中消失;内在地,是伴随西方文化的进入,土耳其的传统文化开始淡化。于是,一个特有的名词在帕慕克的文字中反复出现,那就是“呼愁”。呼愁,不是某一个人特有的情感,而是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共有的感受。它是伊斯坦布尔人在奥斯曼帝国崩塌后,对物质基础走向衰败与落后所受到生活冲击的直接反应;它也是伊斯坦布尔人在巨大变化发生过程中,带着些许忧伤的共同文化和心理构成;它还是伊斯坦布尔人面对现实没有过分强调痛苦、反抗、悲伤,而是坦然面对、接受、寻求和解的生活态度与方式。痛并荣光地相伴前行,这一情感有些复杂,却符合这个土地长久的孕育。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奥尔罕帕慕克

在这本书中,帕慕克将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变故与历史的进程、城市的变化交融在一起,表现在充满感情的文字中。但是,他并没有将其演变为纯粹的自传,而是紧紧抓住“呼愁”的特质,注重以自己的体验为起点,在岁月的痕迹中挖掘伊斯坦布尔人普遍的一种心理感受,并进而形成一种文化历史记录。正因为这样,虽然帕慕克在书中选取了大量的老照片,却没有添加任何一条文字说明,仅是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用自己得到的感受在相关的照片中加深印象,潜移默化间,有一种自觉进入那时的伊斯坦布尔,触摸旧日时光的感觉。

除了“呼愁”,帕慕克也在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当时伊斯坦布尔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以及西方人,尤其是一些著名的画家和作家对于伊斯坦布尔的观感。这样一种记忆的对比,其实有助于读者对于彼时伊斯坦布尔的历史面貌有一个全面的认知,除了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的风光与夺目,也有城市后街的杂乱与破败;除了引起话题的苏丹后宫和帕夏官邸,也有普通人生活的日常。与同样经历过现代化进程的中国一样,如果看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看待,始终都是一个成长中的问题。自卑与自大的两极就像是上上下下的跷跷板,其背后,是生怕露丑的不自信,还有同样心理下对自我光荣传统的放大与不舍。

据说,帕慕克在写作此书时,曾受到抑郁症的困扰。我不了解他的病因是否来自于内心对自我及其文化基础的纠结;但我相信,此书的写作一定有治愈抑郁的效果,因为在这近500页的文字中,他梳理了养育他的这座城市的历史,其实也是梳理了他自己的成长史。明白然后接受,是这座城市的“呼愁”,也是作为城市一分子的帕慕克回归正常的心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注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