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十讲赵声良

标签:
文化书评敦煌艺术十讲赵声良 |
分类: 图书馆 |
对于敦煌,我始终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早年间有一出舞剧《丝路花雨》风靡大江南北,反弹琵琶的舞台形象让我记忆深刻,也便是从那时开始,我知道并记住了敦煌。2006年有机会出行甘肃,最终选择了与敦煌方向背道而驰的甘南,虽然,那次旅行心中也是满满的收获与震撼,但是总觉得,缺少敦煌的北线,对于甘肃的认识是不完整的。去年,因为汇讲坛结识了徐汇艺术馆的策展人唐丽青老师,并有幸参加了她策划的“乐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乐舞图像展的夜场导览活动,心生敬佩之余,也勾起了我埋藏着的对敦煌的期望。
为了让更多的身边人领略唐老师及其团队的工作成果,在展览结束后的2019年2月,我们读书会请到唐老师作了一次精彩的内部讲座。作为读书会的主持人,提前做功课是必须的动作,于是,在春节回家休假期间,我特意买到这本由敦煌研究院赵声良副院长撰写的《敦煌艺术十讲》,放下正在阅读的另一本书,临时抱抱佛脚。赵院长虽是美术史专家,但文字并不曲高和寡,十篇讲座式的文字读下来,我这个外行对于敦煌艺术的价值、中西文化交流在敦煌艺术发展中的影响、敦煌艺术的基本特点都有了粗浅的了解,而且他的讲述辅以大量的相关配图,更加深了读者对文字内容的理解。
赵声良先生的这部著作是严谨的,所有引文都严格按照论文的范式处理。虽然,书分十讲,各自独立成章,但是作为多年研究的成果,赵先生的论述逻辑又是极其清晰的,其成熟的观点始终贯穿于书中的每一个部分。在赵先生的讲述中,每一讲各有侧重,但都注意到在其中说清每一种敦煌艺术形式的发展脉络,因此,他的讲述就像一个河网一样融会贯通、互相应证,令读者对敦煌艺术得到一个生动的、全面的认识,而非像一滩滩死水般缺乏生机,阅后干涸。
尽管赵先生因车祸落下残疾,但始终没有让自己研究的脚步慢下来,他独立写作的书籍已达12部,合著的著作也有近10部,更有多达80余篇的研究论文散见于学术期刊上,这样高效率、专注的研究成果着实令人敬佩。更印象深刻的一点,是赵先生虽浸染于敦煌艺术之海中,却毫无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态度,而是以一种开放的状态开展敦煌艺术研究,不但对外来艺术的影响充满尊重,也对敦煌艺术创作的缺憾毫不回避。所以,在赵先生的文字中,是一个真实且有生命力的敦煌。
[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