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团圆张爱玲

(2019-03-21 06:00:17)
标签:

文化

书评

小团圆

张爱玲

情感

杂谈

分类: 图书馆

 小团圆张爱玲


张爱玲,我当然是知晓的,以她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色·戒》,我也是看过的,但她被众多读者所推崇的文学原作,我却是始终没有读过。直到2018年年尾,单位读书会请到华师大的陈子善教授做嘉宾,准备介绍张爱玲的作品前,作为客串主持的我,为了完成好任务,终于选择了家中书架上的这本《小团圆》,开始走入张爱玲的文字中。

其实,这已经不是读书会第一次涉及张爱玲的作品。在2017年的年尾,写过传记剧《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改编过《色·戒》的金马奖最佳编剧王蕙玲女士也曾解读过她所认知的张爱玲及其作品,并朗读过数段她的文字。当然,每个人对于张爱玲及其文字的认知都是不同的,陈子善先生被学生辈称作是张爱玲的“情人”,对其作品如数家珍,并通过认真的考证发掘出她之前不为人知的作品,引起张爱玲的关注,日后误会消除,还得到张爱玲的赠书。

小团圆张爱玲

在陈先生的讲述中,纠正了很多普通读者对张爱玲的误读,比如她的孤僻,实际上她始终关注着身边的社会、身边的人以及他人的文学作品。在《小团圆》中,无论是大事小情,若不是一位留心社会的人,断写不出如此背景下人之生动的故事;而文中涉及多部中外文学作品,也说明她虽清高,却不是自我封闭的人,博览群书才是促其写作成就的基础。

这部《小团圆》几乎是张爱玲最后的作品,又带有明显的自传体色彩,在出版前后也引起广泛的争议,为此,这部作品的受托人宋以朗还特意写了一篇13页的前言,将其父母生前对这部作品的担忧和意见,以及张爱玲自己的回应和考虑,悉数告知读者,希望读者能够更为客观地阅读这部作品。道德与意义,实在是旁人的焦点,张爱玲自己的想法着实简单,“我写《小团圆》并不是为了发泄出气,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但是为了国家主义的制裁,一直无法写。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虽是一个如她所言热情的故事,但张爱玲的表达显然是克制的。点到为止,拒绝煽情和过度表述,是我在阅读这部小说时的观感,尽管繁多的人物关系和跳跃的情节有时会有些阅读障碍,但总体来说,阅读的体验是舒畅的。张爱玲的文字功底确实了得,文中的比喻既形象又不失幽默,如那个我印象深刻的华盛顿发式。当然,张爱玲的文字于我而言还是偏女性化的,有多喜欢,在阅读后还谈不上。不过,关于她的争议与误读,带给我了解她更多的好奇,是真的,所以,未来的阅读应该还会继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平常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