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许倬云

标签:
文化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许倬云历史文明杂谈 |
分类: 图书馆 |
年初,去台北为妻子所在采韵合唱团的音乐剧《天堂电影院》捧场,从下飞机开始,每日几乎都和合唱团团员们在剧场度过,看排练,拍照,观赏演出,鲜有出去一逛的时间。唯一的半天,也是在去剧场的路上,路过地再度逛了一下国父纪念馆,首次去了松山文创园区。在后者的一家小书店,我驻足半个多小时,最终选了两本书,这也是我从台北除了食品唯二带回来的物品,许倬云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便是其一。
许先生写作本书的初衷,是与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思考一以贯之的。他认为,近三百多年来,西方文明借助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成为现代文明的基础,并通过自利观念启动了个人努力的动机,创造了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的充沛;但是,趋利之心的过度,也导致人们贪欲的无穷膨胀,对自然无度攫取,贫富差距扩大,种族矛盾激化,文明的未来失去了方向。在许先生看来,以基督新教理想构建的现代文明,虽然带来了现代人类生活的一切进步,但也导致独断精神和个人主义,造成了文明的困境。
许先生从宇宙和人类世界永远在变动的认识出发,指出既没有永恒的真理,也没有“普世”的规则,一切理念都应建立在“适当”的条件下。由此,他认为,若想走出当下世界文明的困境,对中国文化的遗留作重新阐释,可成为重建世界文化的参考。因为中国的宇宙秩序是多元互动的,比如有五行的相生和相克,也有阴阳二元的相背和对偶,中国人的精神是从接触而融合的,认为过去、现在、未来是无始无终的延续,生和死也是没有割裂得延续和转换,所以,中国人强调天人之际互相感应,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群体的互动均衡。
基于这样一种理念,许先生在本书中,分十章,从中国人在时空中的生活美学、天地人神的世界、神鬼故事的传说、多互动的秩序、永远变化的宇宙、生命存在的意义、守护人间的众神、世俗化的宗教、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小说传达的境界等多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讨论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思考了中国文化的新生。当然,许先生也提醒大家,在两百多年的颠簸和挫折中,中国文明自身也失去了不少可贵的因素,同样需要找回;中国文明也需要吸收和融合西方现代文明中对个人的尊重以及自由、平等的观念,融合而非排他本来就是中国文明的优点所在。
[背景]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49年赴台,就读于台南二中,完成高三最后半年学业,进入台大历史系,后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学位。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南京大学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史学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
(转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