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指谈闲话
指谈闲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1,687
  • 关注人气:4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纽约客》故事集:洛杉矶最后的古怪一日安•比蒂

(2018-08-16 06:00:35)
标签:

文化

书评

纽约客

故事集

安比蒂

分类: 图书馆

 《纽约客》故事集:洛杉矶最后的古怪一日安•比蒂


这是安·比蒂三集《纽约客》故事集的最后一部,花了几年的时间,断断续续,我终于把这三册故事集读完了。小说,一直是我阅读筵席上的佐餐,不可没有,但多是在阅读疲劳期时来起调节作用的。比蒂的文字是我所习惯或欣赏的,平和如常见的生活,其实,生活的所有波澜到头来不都是被时间所化解的吗?

《玛丽的家》是一个忧伤的故事,故事中段的情节逆转,既揭开了生活的真相,也给读者痛痛的一击。那些表象背后的生活真实,真的是我们愿意面对的,还是我们期望回避的,而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坦诚倾诉,更像是孤独者的相互治愈。生活不易,谁没有难处,尽量做保暖者吧。

《霍雷肖的把戏》也是一个忧伤的故事,只不过,结尾处主人公的醒悟,带给读者的更多的是希望。失婚、父母与子女的隔膜是当今社会常见的话题,两者交织在一起更容易将负面的效果持续发酵。在其中,更多地关注于自我的感受时,往往会放大伤害的影响,让人不知不觉间失去对身边爱的觉察,陷于自艾自怜中反而伤害了身边人的关心。爱,本该是和解之道。

《第二个问题》也是一个带着绝望感的忧伤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是艾滋病的高发期也是恐慌期,绝症与绝望画着等号。故事中的三位主人公,一位是走向人生尽头的理查德,一位是他的同性情人内德,一位是异性恋的女性“我”。故事简简单单,现实中,情人与朋友照顾着病重的理查德,那种伤感弥漫四周;回忆中,是彼此经历过的荒唐和相互照顾,温暖散落在寒意的夜晚。生活,总是免不了苦痛,面对,承受,有身边人一同抱团取暖,就不至于太不堪。

《赞拉》是书中篇幅较短的一个故事,它将一个家族中两代人之间的纷扰和纠结,浓缩在关于命运的态度上。都说血浓于水,但是,如果亲情中缺乏理解与爱,收获的便不是浓浓的感情,而是沉重的恨。与这个美国中产家庭的矛盾相对照的,是来自伯利兹的护理工赞拉所表现出来的善良与勤勉,钱与幸福又一次没有划上等号。

《世上的女人》还是在安·比蒂小说中常见的离异重组家庭中展开的故事,由此而形成的复杂人物关系已是美国社会的常态,但人物间因为这些关系所产生的嫉妒、矛盾仍是带着伤和痛的。曾经的情感可能不在了,但曾经的关系却是无法消除的,如果再有比较、隐瞒夹杂在其间,伤害也就暗暗酝酿,或许,适当的距离有助于看清真相。

《洛杉矶最后的古怪一日》差不多是这本书中篇幅最长的一篇,也是不完全写实带些意识流和隐喻的故事。其中有两条主线,一条是鳏夫凯勒与女儿的关系,还是常见的父女间因爱的表达不同而生的矛盾,另一条是凯勒与暧昧对象西格丽德之间的关系。两条主线忽而交叉,忽而平行,最后因为西格丽德儿子对凯勒的伤害而汇在一起,凯勒与女儿在事件发生后对彼此爱的守护的找回有着大团圆的效果,在生死面前,亲情的摩擦被消融。

《查找和替换》第一人称的主人公“我”和很多人一样,在寡居的母亲告诉她有了新男友时,因毫无思想准备而变得慌乱异常。可能就理性而言,她也明白,在父亲去世后,对于独居的母亲来说,有一个日常相伴的伴儿是需要的;但在内心深处,她还是会觉得,这对她似乎是一种失去、被争夺、甚至是背叛。故事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心理过程,而她最终也意识到,变化是一种存在的事实。

《兔子洞是更可信的解释》讲述的是一个带着隐隐伤感的故事。“我”的母亲罹患老年痴呆症,面临送其需要送医治疗,但“我”和弟弟却在如何安排这件事上产生分歧,于是互不理解的必然结果是相互埋怨,进而升级到争吵。像其他几个故事一样,在讲述中,作者渐渐让读者看到每位当事人更多方面的不易以及各自认知的局限,并让读者和人物一起逐渐将理解添加到感受中,直至最后找回彼此的信任与情感支持。

《压顶石》的故事如同名字一样有些压抑,一位独居的鳏夫本来与一位年轻的房客相处得不错,但未曾想,这位年轻人在多日未现身后,爆出猥亵儿童的丑闻。这一事件如同文中老鳏夫一直被要求修缮却总也修不好的墓墙一样,在他的心里打开一处难以弥合的伤口,人与人的信任多么得不易,又多么得容易形成伤害。

最后一篇《诱鸟》关于人与人信任的主题更为鲜明,故事通篇几乎都沿着主人公弗朗西斯与两个搬家工之间的信任与怀疑展开,一会儿信任占了先,一会儿怀疑居了前,弗朗西斯就在跷跷板一样的状态下,完成着回家的旅途。这段回家的路,似乎就是一个人生的浓缩,你明知道过程中的陷阱和欺骗,却还要坚持着向前或是装傻充愣,这些似乎就是达到归家目标必须付出的代价。

 

[背景]

《纽约客》故事集:洛杉矶最后的古怪一日安•比蒂

比蒂(1947—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与雷蒙德卡佛齐名的极简主义大师,曾获古根海姆奖、美国艺术文学学会的文学奖和笔会/马拉默德短篇小说成就奖。1974 年首次在《纽约客》发表作品,很快就成为《纽约客》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以短篇最为擅长,作品四次被收入欧亨利短篇小说奖作品选集,并入选约翰厄普代克编辑的《二十世纪最佳美国短篇小说选》。她的短篇显现出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和独具一格的散文风格,因而被《华盛顿邮报》称作新一代唯一的小说名家,安比蒂因此成为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比蒂善于描画美国一代都市人的情绪状态与生活方式,拥有足够的文学敏感来捕捉情感关系中那些微妙进退、力量消长。她被视为中产阶级的精神路标,帮助一代人认识了自我,这对于美国中产阶级的成长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洛杉矶最后的古怪一日》是安比蒂《纽约客故事集》的第三部,是她跨越新世纪,把中产阶级推入全新领域的短篇作品集。

她的年轻人步入了中年,她的人生体验愈加深沉,无论是饱受创伤,对生活无计可施的单身母亲,还是受男人掌控,精神肉体伤痕累累的女人,抑或是无爱婚姻中木讷前行,心灵无所依托的男人,再也没有无需知道去向的旅行,再也没有不由分说的任性,再也没有随时重来的爱情。当迷惘的一代人最终确定了站姿,全意接受婚姻、事业与家庭的规约,比蒂仍然站在他们身旁,讲述他们的困境,言说他们的苦痛。

比蒂是善用沉默的艺术家,是善于表达我们不言说,或者无法言说的东西的艺术家,无论如何,这些东西最终都得到了表达。

——威廉德雷谢维奇

比蒂找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写故事的方法。

——约翰厄普代克(19821991两届普利策小说奖得主)

没人比她更精于哀婉的细节,更善于营造飘忽虚幻的悲伤气氛。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2000年布克奖得主)

语调平缓,情感表达有障碍的人物和细微的互动关系是比蒂作品的特征——这样的特征同样存在于雷蒙德卡佛、鲍比梅森等作家的作品里——而这也构成了《纽约客》的独特风格。

——萨姆萨克斯(评论家)

她是真的伤心,也是真的安慰人。

——刘天昭(作家)

既不相信男女相处的传统模式,也不相信姿态极端的缥缈梦想,安比蒂小说中的人物,只是对爱冷感而已。不过,我们当然有理由问,是那个时代的男女真的那么心不在焉,还是安比蒂有意无意地放大了人们在爱情中被动无为的一面。

——乔纳森 (权威书评人)

她对人性的多重探索中,有一种最终给予我们信心的智慧和同情,不是因为一定有希望好转,而是因为这种探求意欲发现什么让我们疼痛,什么又让我们去关怀身边的人们。

——2005 年美国短篇小说奖授奖词

(转自:豆瓣读书,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7464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发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