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冷战的背景弱化在小我中

(2018-07-05 06:00:31)
标签:

娱乐

影评

上海国际电影节

冷战

波兰

分类: 电影院

 冷战的背景弱化在小我中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中,总有一些热门片的影票处于被秒杀的状态。这一次,最大的热门是刚刚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大奖的日本电影《小偷家族》,那真是在APP上眼瞅着一个个座位瞬间由可选变为已售。我算是瞬间醒悟,赶紧放弃它而转去抢另一大热门,同样是本届戛纳电影节的获奖者——最佳导演奖作品《冷战》,好在经历了几次抢而未得之后,还是抢到了我一般不会选的五排边上的两张票子,这也让一些小伙伴好生羡慕。

《冷战》的导演,是波兰著名导演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他之前的力作是曾在欧洲电影节上获得4项大奖,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非英语片的《修女艾达》。与《修女艾达》一样,《冷战》也采用了黑白摄影方式,用镜头的冷峻来反映一段历史的阴暗,画面依然具有强烈的油画感,十分精致。而且,与主人公的歌手身份相称,片中大段音乐的运用也起到了强化历史背景的效果。

冷战的背景弱化在小我中

在观影之前,从朋友圈中读到一位好友的观后感,对该片充满失望,认为其过于关注小我,完全浪费了“冷战”这一题材。我看片在后,观感与这位好友基本一致,尽管影片中不乏对东西德对峙、斯大林个人崇拜、秘密警察肆意妄为等内容的表现,但基本上是作为一扫而过的背景存在的,并非编导表现的重点,着墨更多的还是男女主人公往往复复的相聚与分别。虽然,可以说这是编导一贯的表现手法,即寓大的历史事件于个人命运中;但是即便如此,在个人的命运中看到的并非历史的影响,而是更多的个性分歧与一地鸡毛。

影片完全是按照时间演进来推进的,也看得出,编导是希望以几个大的时间节点上的历史进程来折射出对个人选择及个体命运的影响;但是,这样的连接呈现的却是一种无力感,也就是说,因为过于关注于两人的琐碎情感,加之两人在东西世界过于“自由”地穿梭,完全淡化了冷战对人心的压制和阻隔,所以最终看到的只是可以虚化时代背景的男女之情,历史的沉重只剩下那阴暗的黑白画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过期•黄姗姗
后一篇:城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