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神病院12天认证内心

(2018-06-27 06:00:06)
标签:

娱乐

影评

上海国际电影节

精神病院12天

纪录片

分类: 电影院

 精神病院12天认证内心


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我的观片经历可谓心情跌宕起伏、操作战战兢兢、结果如人所愿。就在抢好九场的电影票后,接到了因临时性工作安排可能与观影全面冲突的消息,顿时,心情陷入一种绝望和沮丧相交织的状态。好在后来的工作安排一次次出现转机,每每可以在观影前给我足够奔往各处电影院的时间,结果,除了两场电影确实因为组织一场报告会和一场读书会而不得不送票他人外,仅出现一次迟到5分钟的情况,完成7部影片的观赏,经历虽坎坷,效果尚满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电影节都会选择一两部纪录片观看,这次是法国纪录片《精神病院12天》和国产的《方绣英》,结果是看到了前者,错过了后者。对于《精神病院12天》的评论呈现两极,赞者的观点自不用多说,贬者的评价主要是说该片只是简单呈现,缺乏深度,甚至是毫无意义。这样的评论,也让我想起一位在电影厂工作过的朋友的疑问,她一直不知道评判电影好坏用什么标准,而我的回答是个人感受。

精神病院12天认证内心

对于《精神病院12天》,我觉得也是适用于这样一种评判。纪录片的精髓当然是真实,而呈现的方式则可以多种多样。这部曾经入围戛纳电影节和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纪录片提名的影片,采用的是一种编导最少干涉性和参与度的摄制方法,无论是对非自愿入院听证的内容,还是音乐配合的空镜头部分,编导都未作任何的话外音或画外解说,只是原始地呈现,而这样的“原汁原味”或许就是被批内容不够深刻的原因所在。

我的个人感受与这样的批评截然相反,反倒觉得这样的真实呈现就是一种促人思考的深刻。影片的内容来自于法国的一种制度,所有非自愿进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人,都要在入院满12天后参加由法官和律师出席的听证,听证的目的不在于判断病症,而在于结合病人自述、律师申诉和医生病历,由法官作出是否需要病人继续接受治疗的决定。在法官、病人、律师的叙述中,观众可以接收到大量的社会和个人信息,从病人和法官不同视角的转换中,来了解人生的疾苦和社会的问题,甚至是反思这样的制度是否合理,所谓正常人恐惧的由来是否合理,而空镜头的运用和音乐的配合,既是对“枯燥”叙述纪录的一种节奏调剂,也为思考留出空间。影片的音乐虽不多,但十分动听和感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