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的与世和解

标签:
娱乐影评三块广告牌金球奖奥斯卡 |
分类: 电影院 |
已经定档3月2日的美国影片《三块广告牌》,刚刚在金球奖颁奖礼上获得剧情类影片的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接下来,就是朝着奥斯卡的目标策马扬鞭了。这部影片很美国化,但不是好莱坞式的美国影片,故事黑色、苦涩,却还带着些幽默,过程跌宕起伏,结尾出人意料,又让人在压抑许久之后看到希望。如此,该片确实具有奥斯卡得奖之像。
初看,这似乎是一个升级版的美国《秋菊打官司》,主人公——失婚母亲米尔德里德的女儿数月前遭强奸并被焚尸,案件一直没有告破,固执的米尔德里德认为这完全是当地警察的不作为所致。于是,出离愤怒的她不惜花一大笔钱租下了案件发生地的三块大广告牌,公开指责警察无能,并直接向警长发出质问。她的这一行为在当地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并直接将其与警察置于对立的两端。
如果影片的情节完全顺着这样的对立逻辑发展,也就难免陷于黑白分明的教条或说教,然而,该片的编导显然意不在此。因此,我们看到的米尔德里德并不是一位完全称职的母亲,女儿遇害的背后其实有着她母爱缺失的原因,如此没有言明的愧疚是促使她屡屡采取极端行为的心理根源;我们看到的威洛比警长以及甚至看似是个坏警察的迪克森,也并非真的毫不尽职,只是这个案件的确线索不够。
影片中段,不堪癌症病痛折磨的威洛比警长选择了自杀,这一自我牺牲的行为加深了旁人对米尔德里德的不解,也令她陷入人们的指责中。但实际上,威洛比的死更像是一种救赎举动,他在遗书中对米尔德里德和迪克森的开解,直接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在巨大的悲痛或不公平面前,我们往往会放大个人的感受,并逃避自身的责任,选择指责他人应该负责,甚至因为看不见的坏人,而将身边本可能携手的人假想为敌。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找到真相、惩罚真凶,而只是找到一个可以解脱自我、逃避责任的对象。真正的客观一定不是主要由感情所驱动的,心中的仇恨也不应该放任地去强化,也许当你找到理解的门,也便找到了走向真相正确的路。基于此,我很喜欢影片极具黑色幽默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