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德小姐的成长

标签:
娱乐影评伯德小姐金球奖奥斯卡 |
分类: 电影院 |
独立电影《伯德小姐》自2017年11月上映以来,便屡屡冲进各种电影奖项名单。生活化的内容和独立制作,本来就是每年奥斯卡提名名单中不可缺少的一类,今年的此类代表估计非《伯德小姐》莫属,而且它已经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2017年十佳影片之一,并在新鲜出炉的金球奖中拿到音乐/喜剧类最佳电影。看完此片,我总是会想起2016年一部反映爱尔兰女孩独自在纽约寻梦经历的电影《布鲁克林》,尽管人物性格、经历、年代迥异,但总是感觉两者之间有着某种莫名的连接,原来,扮演女主角的是同一位女演员——西尔莎·罗南,凭此片刚获得金球奖音乐/喜剧类电影最佳女主角的她,也必然会是今年奥斯卡影后的有力竞争者。
抛开时间和地域,这部影片也可以看作是《布鲁克林》之女性前传,反映的是一位女孩在高中即将毕业前至大学初上一段时间内的叛逆青春,巧合的是,这位伯德小姐的终点也是纽约,看来那里真是一个追逐人生梦想的最佳目的地。影片中的这位伯德小姐,你很难用好与坏来定义她,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她有着追求梦想的执着和坚持,有着面对挫折的坚强;但在家庭条件更好的同学面前,又表现出爱慕虚荣的一面,与母亲相处时,还有着伤害亲情的激烈反叛,甚至非要在自己的名字中间加上体现个性的“伯德小姐”。
这样的女孩也许并不不讨人欢喜,但这样的青春却是更为真实的。在那个夏天,为了目标而不择手段的伯德小姐,在爱情中受伤,在友情中伤害,在亲情中冲突,在梦想中忐忑,所有的青春代价她几乎都付出了。从观众的旁观中,我们或许会用值与不值去衡量,但她不受限于环境条件而努力追求人生目标的所为,又何尝不该令人点赞,更何况青春本来就是一个成长的阶段,怎会没有坎坷。西尔莎·罗南德表演延续了在《布鲁克林》中的精彩,自然而真实地诠释出一位青春不羁女孩的成长。
除了跌跌撞撞的成长,影片中的母女关系也是一条重要的辅线。表面上看,伯德小姐的母亲是她逐梦路上的最大障碍,因为名校毕业的儿子仅靠做收银员勉强生活,本是一家支撑的丈夫遭遇失业,她一个人不得不打两份工来维持家庭的开销,所以她极力反对女儿前往更远、开销更大的纽约求学,母女之间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其实,以青春梦想前行的伯德小姐和被生活重压的母亲,在这一问题上并无绝对的对与错,只是生活天平不同方向的倾斜,给了她们不同的轻重缓急的感受,而且虽然两人之间冲突激烈,甚至互相伤害,但在内心深处深藏着对对方深深的爱,所欠缺的只是合适的表达方式。好在两人之间还有一位善作润滑剂的父亲,他巧妙地缓解着彼此的矛盾,也努力让彼此看到对方的爱,而爱终将消解所有的伤害,让亲情回归温暖的所在。青春在成长,家庭也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