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生命如此美好

标签:
娱乐影评生命如此美好波兰 |
分类: 电影院 |
波兰影片《生命如此美好》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描写了一位从小不会说话、肢体残疾、行动不便的男子,在被人认为大脑麻痹的30多年时间里,艰难证实自己并不愚痴,最终寻到与社会及他人交流渠道的故事。虽然生命并不完美,但这并不会遮掩生命的美好,我们需要的,只是认同并接纳每一个生命的不同,在生命的独特中享受这份美好。
这部拍摄于2013年的影片,是第37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大的赢家,包揽三项大奖,包括最受欢迎电影、美洲大奖和宗教人道奖。片中主人公马特乌斯的原型——伊瓦·皮塔,生于1968年,与我同龄,卒于2006年,时年38岁。影片选取马特乌斯30多年人生中的几个重要片断,以个人独白的形式揭示他与世隔绝、不为人知的所思所想,也让观众深深体味到他渴望了解世界也被他人了解的一路艰辛。
从生理和人生际遇的角度看,马特乌斯有着太多的不幸;但是,他遇到的每一位贵人,又带给他实实在在的幸运,并最终助他找到与世界交流的出口。最初的贵人,当然是他的父母,他们从未放弃这一与众不同的生命,也把这种坚持的信念注入到他的生命中,当他最终通过交流符号道出早逝的父亲一直告诉他的那句话,“我不是一棵蔬菜,我是一个人”,无人不会为之震撼。两位年轻的女性——邻居女孩安卡和女护工志愿者,是让他体验到恋爱的美好和苦涩的过路贵人,也是为他打开生活空间,体验生活酸甜苦辣的人,尽管结果并不完美,但追逐美好的过程却不辜负生命之名。
当然,最重要的贵人是精神病院的女医生尤拉,正是她在马特乌斯母亲因年迈而日趋无助之时,关注到他在表达之中与其他真正的精神病患之间的差异,用符号交流为马特乌斯最终打通了与世界交流的道路,让他30多年的坚持终于有了他人看得见的意义。影片的结尾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皆大欢喜,而是通过马特乌斯对鉴定专家毫无尊重心的一声“痴呆”的反抗,以及他努力留在精神病院的结果,反讽了所谓“正常世界”的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