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奇迹
标签:
影评娱乐敦刻尔克二战诺兰 |
分类: 电影院 |
在西方,与代表着胜利的诺曼底登陆相比,二战初期盟军被德军重创后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相对较少出现在反映二战的影视作品中,这里不但有着当时绥靖主义的恶果,也有着跨越海峡艰难撤退的狼狈,更有着数以万计生命被消亡的惨痛,把握稍有不当,就会陷入“政治不正确”“历史不正确”的指责中。这一次,名导诺兰知难而上,离开他的创作舒适区,选择了这一敏感的题材,呈现出一部以真实感触动人心的战争电影。
影片在热映之中,影评也在热络之时,其中很大一部分影评关注于诺兰的种种“技术控”所为,比如,清晰度超过传统胶片10倍的65mm胶片拍摄,70%的镜头来自于IMAX全画幅摄影机,全部的现场录音和真实场景拍摄等等。不过,对于技术盲的我而言,更多的感受来自于影片故事本身。编导过神片《盗梦空间》的诺兰,将其编导智慧植入到对这一真实历史事件的展现中,陆海空三个时间轴的交叉叙事方式,无疑是提升影片观赏效果的创新之举。
无论是一丝不苟的技术手段,还是灵巧智慧的故事结构,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对历史还原的真实上以及展现人性深刻的细节上,在这方面,诺兰对历史的尊重与对人性的发掘得到绝佳的结合。路上防波堤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诺兰将三个空间的故事置于不同的时间轴上,选取了各个时空中的典型事件,又将三者之间的关联交织在一起,从而全景地展现出70多年前的那周,33多万盟军抓住历史的机缘,依靠海上的救援和空中的掩护奇迹般地实现了撤退。
时间是全片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不但分割出三个空间,又粘合为一个全景,而且,全片的配乐也以嘀嗒的钟表声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这与士兵们的求生欲望,海上营救者的迫切心情和战斗机驾驶员的舍身追击融合在一起,既真实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又呈现出每一个普通人面对残酷的人性光辉。尽管,此片也被称为是西方的主旋律电影,但面对所有的英勇不畏的真实,如同面对片中没有回避的人性的弱点和盟军内部的矛盾一样,我们需要从历史中获得反省,也需要获得感动,获得力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