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款风波见人性

标签:
娱乐影评上海国际电影节筹款风波伊朗 |
分类: 电影院 |
伊朗影片《筹款风波》是我在本届电影节上观看的最后一部影片,时间是闭幕当日,观影结束时,正值金爵奖的颁奖仪式在进行当中。在地铁上,得知该片的女主演萨蕾·巴亚特获得最佳女主角金爵奖;回到家中,打开电视,在直播中又获悉该片获得金爵奖的第二大奖项——评委会大奖。为影片的精彩点赞,也为自己的选片眼光点赞。影迷的节日落幕,期待明年的第21届。
这部影片是导演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德第一部剧情长片,他也是该片的编剧,在颁奖仪式上,他狠狠地表扬了陪他领奖的两位男主演和其他片中演员。这并不是萨蕾·巴亚特第一次在国际影展上获得肯定,早在2011年,她就和其他一位伊朗女演员和三位伊朗男演员凭借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获得当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女演员银熊奖。
伊朗电影是在一个审查和题材都限制十分严格的环境下运行的,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伊朗的电影人从来没有将这一障碍作为出品“烂片”的借口,而是在有限的空间下,努力用平凡的故事来深刻剖析人性,擅长以小见大,毫不回避现实生活的矛盾与艰难。这部英文名为Yellow(有懦弱之意)的电影,由一场车祸意外引发一位男主人公肝昏迷的故事开始,在为其筹措肝移植费用的过程中,不断地解析了朋友、夫妻、父母子女之间的种种关系,在揭开一个个生活真相的同时,也把人性的美与丑一同抛在观众面前。
在这个本已充满悲伤、担忧、无助的过程中,每一个真相的见光,都让人物的情绪加一层压抑,人物关系加一层紧张,并会发现,生活的复杂已经令人窒息,不同人的不同理解与感受,又让这种窒息少了缓解的空间,绝望便会慢慢地滋生。当然,编导并没有残酷到底,最终几个情节的处理,还是切断了压力持续膨胀的输入,并且为事情的解决预留了一丝可能。越来越喜欢伊朗电影的这种现实主义风格,于生活的磨难与复杂中,透出人性的暖意与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