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长江图

标签:
娱乐影评长江图 |
分类: 电影院 |
说实话,看文艺片前,内心总有几分忐忑,既有所期待,又害怕编导过于任性,一味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完全不顾观众的接受度,或是完全随性地剪辑,进入失控的意识流状态。《长江图》是年初,也是到现在为止,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的唯一一部华语片,而且还在柏林拿到了最佳艺术贡献(摄影)奖,在期待增多的同时,我在等待中的纠结也增加着。
虽然,看到一些负面的评论,但最后,还是决定走入电影院去观看这部电影。看后的感觉,开始有一些迷惑,有一些批评;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又有一些感触,有一些赞赏。影片有两条长江在奔流,一条是地理的真实长江,比较容易理解;另一条是情感的魔幻“长江”,编导用诗意的表达营造出想要阐述的意境、氛围。
少船主高淳显然是一枚文艺青年,子承父业逼着他上船当了船老板,可是,他的心思并不在船上,不在生意上。一本在船舱内偶然发现的手写诗集,释放了高淳内心的情感之流,于是,那条魔幻的“长江”随着货轮沿着真实的长江一同逆流而上,在一场不断受到现实冲击的幻境中,蔓延着,突围着;在过去、现实、憧憬、想象的交织中,沉浮着,纠结着。
高淳乘船追逐着诗集中的地点,也追逐着另一位承载着多重人物身份、以不同幻象出现的女主人公——安陆。一位不断想逃离货船,去岸上安放自己的情感;另一位则与名字含义截然对立,在岸上无法安稳存在并回馈给执着的高淳一份安稳。这样的内心追逐,与诗集相对照,写就一张长江图,然而,现实的冷酷却始终让追逐难有称心的结果。当高淳来到长江的源头,安陆已经消失为其母亲墓碑上的那个立碑人名字,冷冷的地理环境也冷却了一场追逐,那无处安放的情感终要走向宗教的修行吗?
《长江图》的摄影、音乐是剧本和表演以外的第三种、第四种语言,也是观众在观影时可以抛开理解负担的轻松融入,李屏宾的摄影与上一部《刺客聂隐娘》一样游刃有余,但精彩处在于,创造的意境完全不同。在影片的画面上有大量的诗歌字幕,有评论认为其是冗余,而对于喜欢诗歌的我来说,满是欣赏。诗歌,本就是情感的长江。至于不喜欢的部分,就是那些看不太懂的枝节,总感觉某些情节设置还是过于用力,或者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