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席慕容

标签:
白垩纪席慕容蒙古族散文文化 |
分类: 图书馆 |
“我所知的 并非
我这一生所能尽言
只为时光转换记忆败坏
如星辰的陨落
如万物的自然生灭
我们难以目测这变化的进展
是何等安静又何等缓慢
眼前 却终于是覆盖一切了
今夜如果再来向你说些什么
恐怕都已太迟太晚
唯有这刚刚滴落的泪水炙热如昨
提醒我确实曾经深深的爱过
还需要写诗吗?
此刻已是拥挤的白垩纪
想那熔岩喷涌云雾蒸腾的青春
又何曾给我们留下 只字片语
这是蒙古族女作家席慕容为散文集《白垩纪》所作的代序文。我是某天在单位阅览室借阅其他书籍时,无意看到这本书的,于是果断借阅。知晓席慕容,应该是在高中时期,那是一个诗歌的黄金年代,也是女生们热爱席慕容诗歌的年代,甚至有人会大段地在笔记本中手抄她的诗歌,而我那时更多地还是旁观着。
后来,得知了席慕容的蒙古族身份,就主动去接触她的文字,才发现,她在身份认同中的转变,对于那片回不去的故乡的思念,竟与我的内心变化和触动有着太多的相似。于是,对于她那简单明了却饱含深情的文字风格日益多了亲近,常常和着她的文字一同找寻养育我们的根,再挖出内心对于那方天地深藏的情。
这本《白垩纪》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类似于随感的“短歌”辑,探讨诗歌与文学的“关于挥霍”,人在旅途思考的“真相”,记录回归青春之地的“春日行”,深刻认识故乡与民族的“刻痕”,以及附录的一南一北两位朋友——鲍尔吉·原野和陈丹燕所作评论席慕容文字的文章。
在“短歌”中,体现得更多的是席慕容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对于生活的态度,如她所言,“是与生命的狭路相逢”。在“关于挥霍”中,她依然将诗歌与文学同生命紧密相连,解释文学家及诗人是如何用渺小的生命经历及全部热情来发现早已存在在某处的文学与诗歌。而在“真相”里,她则用一段段的旅程经历及感悟,阐明信仰与美的相互塑造。等到了“春日行”那部分,重走青春求学之路,旧的回忆与新的见闻交织在一起,呈现的是时光对生命的一系列塑造。“刻痕”肯定是触动我最多的部分,因为血液中相同的民族成分,相同的游子身份,让我和她一样渴望更多地去了解民族的历史,她给那假想的蒙古族青年“海日汗”所写的六封信,更是将那种内心的迫切与渴望推向了高潮。
读席慕容的文字从没有累的感觉,不但是因为她所表达的东西是出自于内心感悟及生命体验的真,也因为她表达的方式简洁、低调、直接,不追求华丽的外在,只在乎情感的真挚。在阅读《白垩纪》的过程中,我正好也走过了她在“春日行”中走过的部分路线;完成阅读后,又正值同学们将在家乡举办高中毕业30年的聚会,而我因个人原因无法参加。所以,这一次阅读似乎因此又多了一层击中内心柔软部分的力道。故乡,我无时不注视,无论于内心还是于脚步,无时不准备走向她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