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哀歌,百鸟朝凤

标签:
文化影评百鸟朝凤吴天明 |
分类: 电影院 |
说起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就必须往前追溯一下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如果没有他的提携,第五代的成长远不会那么顺畅。在经历了广西厂的起步后,正是吴天明在西影厂带给第五代导演更大的施展空间,作为制片人先后推出了张艺谋的《红高粱》和田壮壮的《盗马贼》。他甚至还通过《老井》一片,将毫无表演经验的张艺谋推上了东京电影节和金鸡奖的影帝宝座。在晚年,他自己还出演了第六代导演张扬的《飞越老人院》,身体力行地体现了电影人的传承精神。
《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老井》、《变脸》,这是吴天明执导的几部经典作品。在这些影片中,吴导的镜头始终对准着养育中华文明的黄土地,对准着那些承载着民族血脉的普通人,对准着飞迅速变化的时代。他的电影故事逻辑是传统的,内容则是紧扣时代的,聚焦于时代变迁对传统文化以及百姓内心的冲击及其影响的思考。透过这些画面不难看到,吴导如同影片中的那些人物一样,一方面努力坚守着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道”,另一方面,对于时代发展冲击下行“路”方向的些许无奈与忧虑。
2014年3月4日,75岁的吴天明因突发心梗,骤然离世。最近上映的《百鸟朝凤》是他执导的最后一部作品,尽管这部电影早在2013年就获得过金鸡奖的评委会特别奖,并多次入围国内外的电影节或得到奖项肯定,口碑爆棚;但是,时隔近三年,影片才得以进入院线。虽然,张艺谋、马丁·斯科塞斯等中外著名导演都为影片站台助威,然而,让位于商业片的非黄金时段的有限排片量,还是令著名文艺片制片人方砺上演了一处跪求院线经理增加排片量的“戏码”。
的确,以两代唢呐艺人的经历为题材的《百鸟朝凤》,与当今的电影热点缺乏对接;可是,影片所反映出来的一个注重物质积累的社会对于宝贵民族文化遗产的轻视,以及在此背后所体现的更深层次的礼崩乐坏,不正是如今诸多社会问题集中凸现的原因所在吗?当我们在物质追求下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遗存变得越来越不在乎,或许,我们也就逐渐离我们的根与灵魂越来越远。时代发展注定会带来多元化的选择,但这种选择不应是替代和遗忘而应是接续与共存。我们要知道我们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